以前“我”家的事,你并没有随礼,“我”儿(女)已经婚(嫁)。所谓的人情“份子钱”由来已久,又由“红事上门邀请,白事不请自到”的“陈规旧制”,也是人们最起码的同情心,根本不在乎有无随礼的“历史”,早已忘记“前嫌”,随礼就是,人人最终都会有这一遭事的,人生的道路又有多少个未知数。
1、农村随礼两极分化:红事被动随,白事主动随,区别对待是什么原因?
在农村,红白事都是大事。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总会或大或小办个酒席的,一来图个人多热闹,给自己凑了面子;二来也是“彰显”家庭财富,做为丧事还是儿女“行孝”的潜在方式。还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要送上人情“份子钱”,就这个份子钱,还真有点“喜事被动随,白事主动随”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是有原因的:红事被动随;红事代表着喜庆,居住在一个村里,口口相传,基本上都是知道的,
做为事主来说,正在兴头上,也想人多些,场面大点,还是少不了登门或路遇了,先递支烟,在面露喜色的告知一声,也算是被“邀请”了。这种邀请方式多是儿女婚姻时,现在又有各种微信群的建立,信息发布、传播也很快的。不管是亲自来请的,还是“群”里“通知”的,说的是“来帮忙”,人都到场了,总不能不随个份子钱吧,掏钱那是必须的;“来而不往非礼也”。
以前“我”家的事,你并没有随礼,“我”儿(女)已经婚(嫁),人一辈子婚(嫁)只有一次,这次我掏钱,不是“亏本”了?婚嫁是大喜事,有的人房屋上梁、或搬进新房,或买了车、添个电器家具、更有儿女上个学,分配个工作,等等都要“如法抛制”邀请亲友及乡亲,就这些“喜事”,并不是家家都会遇到,也不是人人都会这么办,又得一次次掏出数额不等钱来。
另外,这些年农村人还喜欢在县城的酒店食堂办喜宴,来去交通不便不说,就是随礼也纠结,在村里50元就行,到县城少于100元也不好意思拿出来。心里总会点不大情愿,被动也就是必然的了,白事主动随。白事,可是丧事啊!无论逝者生前功过如何,即便是过大于功,从此人地两隔,再也不会再见到了,总是件很令人伤心和悲痛的事。
也是人们最起码的同情心,根本不在乎有无随礼的“历史”,早已忘记“前嫌”,随礼就是,在农村,谁家有白事,无论“群”里有无通知,村里传言,村里人早就家喻户晓了。妇女们会带着家碟碗等厨房用具,男的也把自己家的桌凳拿来了,三天或五天都吃喝在人家,自己又是不请而来,送个“份子钱”还有啥不情愿的?人人最终都会有这一遭事的,人生的道路又有多少个未知数。
不请自到帮个忙,很主动的随个礼,也是为以后“铺路架桥”,虽然说,置办酒席也是农村人憨厚的人情和厚重的习俗,但是在礼尚往来中,或多或少也添加了相互攀比的成分。不用说也成为农民的隐性负担,农民也很不怨言,近几年,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禁止大操大办红白事的地方性法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扼制。但是,所谓的人情“份子钱”由来已久,又由“红事上门邀请,白事不请自到”的“陈规旧制”,
2、参加农村的白事,被要求给6份随礼钱,这正常吗?
你这标题就有点错误,不可能要求你六份随礼,虽然他摆了六份礼簿在那里,但并不是强制要求你要随六份份子钱。你和谁有人情往来,你就给谁的礼簿上份子钱,你如果与他的子女都没有往来,你就可以上份子钱到公簿上,在我们老家,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你既然是这个村里面的人,你就肯定懂这个规矩。不是人家想钱想疯了,而是你脑袋有点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