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应当体会,孔子要求弟子“鸣鼓而攻之”,是为阻止季氏的聚敛,而不是针对冉有,这样或许能够减轻冉有的一些压力和责任孔子为什么对冉求那么生气,当时季氏即季康子执政,季康子要推行“田赋”制度,即按照田地面积缴纳赋税,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当时季氏即季康子执政,季康子要推行“田赋”制度,即按照田地面积缴纳赋税。当时孔子弟子冉有在季康子处当高级幕僚,季康子让他去征求孔子意见,孔子明确反对,对冉有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丘亦足矣。”反对加重赋税,推行新的赋税制度。冉有可能无法左右季氏,此项制度还是推广开来。因此孔子大为恼火,号召学生们共同反对这种措施。孔子如此动怒,很少见,而且是晚年,看来孔子坚决反对聚敛,反对贫富差距太大,这是儒家思想很重要的内容,即要保持社会财富的大体均衡,要仁政爱民,不能出现严重的贫富悬殊和两级分化。还应当体会,孔子要求弟子“鸣鼓而攻之”,是为阻止季氏的聚敛,而不是针对冉有,这样或许能够减轻冉有的一些压力和责任
2、论语11.17中冉求违背了儒家什么思想11.17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①周公:泛指周天子左右的卿士。一说为周公旦,②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不袒护弟子我们知道,孔子曾经称赞过冉求在政事上的卓越才能,把他列为匹科十贤之一,可见孔子对他的喜爱,但是,冉求违背了儒家一直来倡导的政治主张,帮助季氏聚敛财富、盘剥百姓,他这种为虎作伥的行为为孔子所不齿。孔子没有对爱徒姑息,而是严厉地指出了他的过错,并要所有的弟子对他进行声讨,这一做法体现了孔子以道为重,不论亲疏远近的态度,这种态度很值得管理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