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在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扬剧的受欢迎程度,也是极高。由扬州扬剧研究所排演的《杜十娘》,在友好会馆首演,【金运贵】(1907——1970)扬剧演员,就算是一些民营扬剧剧团,会馆的上座率,也在七八成,有这样戏迷基础烘托着,扬剧的红火,也是情理之中。
1、扬剧四大花旦是哪几个?
扬剧流行于江苏、南京、扬州、镇江一带和安徽的部分地区以及上海等地。1935年由演唱神书的“维扬大班”{香火戏)和演唱男女爱情的“维扬文戏”(花鼓戏)融合而戏,《秦始皇赶山塞海》、《魏徽斩龙》、《九郎官借马》等剧均来自“维扬大班”,音乐则以大锣、大鼓等打击乐为主。《偷诗》等剧来自“维扬文戏”,唱腔曲牌有【梳妆台】、【满江红】、【剪靛花】、【银纽丝】等一百多个,
伴奏以二胡、三弦、四胡、月琴、琵琶、扬琴、笛等为主。形成扬剧后,逐渐演变成以“维扬文戏”为主体,武打技术与锣鼓经则系从京剧吸收。解放后,在整理传统剧目方面做了较多工作《百岁挂帅》、《鸿雁传书》、《上金山》等剧影响较大,【金运贵】(1907——1970)扬剧演员。原名刘秀卿,又名王继芬,曾用艺名新喜贞,湖北黄陂人,
自幼学戏,1925年起在上海演出。初演丑脚,后改小生,1952年参加镇江市金星扬剧团,后转镇江市扬剧团。擅演剧目有《珍珠塔》、《孟丽君》、《二度梅》、《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以唱功见长,尤工“堆字”板。曾变化扬剧传统曲调“标妆台”,创造出多种唱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金调”,解放前曾自编自演过《后母恨》、《庚妮传》、《血汨鸳鸯》等三十多种幕表戏。
解放后又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改编《九件衣》、《钗头凤》、《郎才女貌》、《宝玉哭灵》等剧,1960年任镇江市扬剧团训练班副主任。其演唱经验于1962年辑成《金运贵流派唱腔整理》一书,【高秀英】扬剧女演员。一名筱秀英,江苏邗江人,1913年生。出身贫农家庭,十三岁学戏,演青衣花旦。经常在苏北、镇江、南京、上海等地演唱,
1950年加入苏北实验扬剧团,后合并于江苏省扬剧团。擅演剧目有《鸿雁传书》、《恩仇记》、《百岁挂帅》等,《百岁挂帅》已摄成影片。表演细腻,唱腔优美,尤以唱“堆字”大陆板著称,在《鸿雁传书》中饰王宝钏,全剧只有一个脚色,唱做繁重,极受好评。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式为省扬剧团副团长。【华素琴】扬剧女演员,
一名筱素琴,江苏江都人。1926年生,出身工人家庭。十岁从扬剧艺人李小琴习艺,十六岁正式登台,演青衣、刀马旦兼花旦,曾先后在上海、南京、扬州、安徽等地演唱。1953年参加苏北实验扬剧团,后合并于江苏省扬剧团,以扮演《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百岁挂帅》中穆桂英、《玉簪记》中陈妙常、《边关审子》中二夫人较著名。
2、扬州最近有什么新剧扬剧?
由扬州扬剧研究所排演的《杜十娘》,在友好会馆首演,除了场内600多个座位座无虚席之外,很多戏迷都是站着听戏的。甚至,很多没有买到票的戏迷,只能站在会馆门外,听完整出戏,扬剧,这种在扬州土生土长的艺术,再现当年一票难求的辉煌。火爆:《杜十娘》戏票5天售罄“想到这出戏会很火,但是没想到,会火到这种程度,
”友好会馆的侯如祥介绍道,“开演前很久就开始卖票了,但是出票不到5天,所有的戏票全部卖完了。很多都是外地戏迷,托扬州亲朋买,一买就是二三十张,”在友好会馆,每周六都有固定的“周周看扬剧”活动,实行低票价运作,票价在20元至30元之间。在侯如祥的印象中,只要是挂“市扬”牌子的,这出戏肯定会火,若是有李政成、葛瑞莲、孙爱民、赵紫君等名角出演,或是像《杜十娘》这样的新剧,那么戏票肯定会非常抢手。
就算是一些民营扬剧剧团,会馆的上座率,也在七八成,负责票务数十年的侯如祥感叹说,像这样的火爆场面,以前还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出现过。就算是在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扬剧的受欢迎程度,也是极高,但是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扬剧市场也受到电视、电影等娱乐方式的冲击,一度陷入“卖不出票”的窘迫境地,甚至连剧场,扬剧团也都“失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