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国时期的南阳郡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是两个概念,不是三国时期的南阳郡,就意味着在现在的南阳市,同样的,不在南阳郡,也不意味着不在南阳市,这个还得看具体的行政划分。我们可以找几个很明显的反例,比如刘秀南阳郡蔡阳人,刘秀是南阳郡人,那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要说刘秀的故乡在现在的南阳市,那就有问题的了,因为南阳郡蔡阳县在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市。
1、三国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是同一个地方吗?
当然不是。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是指当时的南阳郡,而非宛城(今南阳市),当时的南阳郡是一个省的概念,管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河南部分区域和湖北部分区域。现在的南阳市,当时叫宛城,隋以后才称南阳县(简称南阳),诸葛亮时期的史书上也出现过南阳二字,但大家可以看看史书,都写的是除去宛城以外的地方。当时宛城算是比较出名所以直接称宛城,
当时南阳管辖邓县,邓县管辖隆中,诸葛亮在隆中躬耕苦读,所以自称躬耕南阳。诸葛亮躬耕苦读期间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他去过宛城,更何况是去躬耕了,现在的南阳仅仅假借以前南阳郡之名,争抢诸葛亮躬耕地,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看得很清楚,只有南阳人喜欢混淆视听。建议大家看正版史书,别看南阳人更改之后发到网上的东西,也不要看已被南阳更改的部分百科,
以前中国宋代开封被称为东京,现在日本有个东京,是不是以前开封发生的事都可以说发生在现在的日本?显然不是。部分南阳人却始终不肯正视这一点,实在可笑,南阳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南阳人已经完成可以做到“自欺”,但休想侮辱大众智商,不可能完成“欺人”,部分南阳人评论说诸葛亮自己说的躬耕南阳,难道诸葛亮自己连躬耕地都不知道?这完全是侮辱诸葛亮的诡辩之道。
2、南阳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隆中现在在哪儿?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字字严谨,诸葛亮要是写出师表写给皇帝看,汇报自己的家庭住址是用(南阳郡):大概可能也许某地耕种过,用这样的言词,就是对皇帝的不尊重和欺骗。诸葛亮他就是欺骗皇帝,那他就是欺君之罪,“南阳郡”极大,所以说诸葛亮的南阳也就是南阳宛城,诸葛亮老先生写的出师表字字都很严谨,不可能用(南阳郡)大概可能也许某地耕种,这样的词语糊弄皇帝的,也就是襄阳人自学聪明给诸葛亮的(南阳)加了一个字(郡)蒙骗世人,想让诸葛亮背负欺君之罪的骂名。
3、三国时期南阳郡有多重要?
南阳地处秦岭淮河交汇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2022年1月24日本人在火车上看到这个问题,当时大致回答了一下,今天再仔细回答一下,一、东汉南都帝乡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家乡南阳被称为南都帝乡,张衡《南都赋》称“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后汉书·刘隆传》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
二、诸葛亮躬耕地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在叔父去世后,到南阳“躬耕陇亩”,用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说的话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三、东汉、蜀汉、三国发源地地皇三年(22年)十月,光武帝刘秀在南阳宛(今社旗县赊店镇)起兵反莽,所以说南阳是东汉发源地。光武云台二十八将中有11位是南阳人,大家可以访问我的文章《云台二十八将有多少南阳人?南阳为什么被称为南都帝乡?》进行讨论,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屯兵南阳新野并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刘备正是在“草庐策略”指导下,建立了蜀汉,所以南阳是蜀汉、三国发源地。四、将军拜访地点南阳还是三国将军拜访地,如初平元年(190年)孙坚“比之南阳”杀太守张咨;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三征张绣“困于南阳”;建安七年(202年)刘备火烧博望坡,
4、为什么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南阳郡,没有南阳县,南阳如何有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