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是明代时期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属簧管乐器,前七后一共八个孔,肺活量不足的人难以吹好,唢呐虽小,声音高亢嘹亮,在乐厅唢呐一响,所有乐器都甘拜下风。听哨呐"百鸟朝凤"能听哭的人,是个哈样的人,唢呐曲《百鸟朝凤》是个喜曲,过去多用在婚礼上,而不是悲曲,如果有人都能听喜曲还听哭了,不外乎ta不懂旋律,只懂曲子开头有北方独特风格,我唱谱子就有典型的河南风味,因为在农村唢呐多用于丧事,它的延长音有种悲感,一听到唢呐声音就往那悲伤处想,除了学鸟叫处,其它的过度旋律有豫剧风格,所以能把此人听哭,并不是曲中有悲伤的旋律能打动一个并不通晓音律的人。
1、河南的唢呐班有哪些行话?
行话是指社会上一些具有共同行业特点的团体,在长期的交流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行业内、方便交流的语言形式,广大的民间艺人在长期的交流发展中自然而然地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己行业内方便交流的话语,这些与时俱进的地域性语言特殊形式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探究一个点比如河南南阳的唢呐人物常用行话具体叫法如下,一般人叫码子,没有人叫念码,人死了叫土码,行业内的人艺人叫师家,外行人叫凉壶,小姑娘叫豆花未婚姑娘叫斗等。
数字方面行话是民间艺人行话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民间艺人们为了方便同行间商讨务价格而又不想让普通人容易听懂,以便更好地保护好圈内的价格机密,所以就发明了一套独具地域特点的数字、价格体系,具体做法如下,日常演出的价格行内叫涟水,主家付给艺人的演出费叫挡涟,班主付给成员的行为叫掰涟,业务价格之外的额外的红包,红包叫外板,价格高的叫涟水錇,价格低的叫涟水简。
具体价格上的数字1叫流,2叫月、3叫汪、四叫摘、五叫中、六叫申,七叫星、八叫章、九叫爱、十叫足、百叫拍、千叫大足等等,语言交流行话叫言子,说话交流叫湍言子,好听的话叫尖,不好听的话叫骗言子等等。接业务叫应翁、没有业务叫念翁,白天睡觉叫脱条,好的东西就叫尖、不好的东西叫骗、晚上叫没下,中午叫中阳被子叫披子、床叫架子,晚上睡觉叫梅庆、结束叫揭地,锁呐班子叫锣,去对方的唢呐班子交流叫过锣等等,
2、诸葛亮到底是哪里人呢?
说这个问题前先说说我自己吧,我出生在山东临沂,在南京上大学,定居南京。现在说诸葛亮:出生在山东临沂,在临沂上学,后来隐居隆中,边工作边求学,再后来找了个好工作,开始在各地跑。不知道题主为何会有关于诸葛亮出生地的疑问,其实对于诸葛亮的出生地,无论历史记载还是民间研究都没有争议,有争议的是他的躬耕地,诸葛亮是个官二代,汉灵帝年间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一个官吏人家。
琅琊阳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沂南县,这里是我的老家,在沂南县城不仅有诸葛亮广场还有诸葛亮雕像、诸葛亮城、诸葛亮纪念馆、汉街、汉墓等景点,以汉历史文化为主,同时,沂南县也是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三国志诸葛亮传》写的很清楚,“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诸葛家在琅琊也算是望族,家族里不少人在外为官,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是泰山郡丞,差不多相当于今天泰安市副市长。
但是没有带妻儿赴任,诸葛亮兄妹生活在老家阳都县,在诸葛亮8岁时,父亲病逝于泰山,叔叔诸葛玄当时是刘表的手下,他请假回家先去泰山安葬了诸葛珪,然后又回老家探望侄子侄女。当时正逢曹操出兵攻打徐州琅琊一带,诸葛玄就把年幼的诸葛亮兄妹带上,准备接到自己那里去抚养长大,哪知道,就因为他请了会假,原本留给他的南昌市委书记兼市长(豫章太守)一职被别人取代了,诸葛玄只得带着诸葛亮兄妹去荆州投靠刘表。
但是还没到荆州呢,走到南阳郡诸葛玄就病的不行了,虽然当时有医圣张仲景作为诸葛家的家庭医生贴身照顾,诸葛玄还是死了,诸葛玄死了,诸葛亮不愿意投靠刘表,就带着弟弟妹妹在南阳郡找地方隐居下来,这就是躬耕于南阳的来历。一直到27岁,才被刘备聘请出山,成了刘备集团的总经理,至于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因为历史变迁,现在颇有争议,主要是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之争。
3、听唢呐“百鸟朝凤”能听哭的人,是个啥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