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作为土生土长的江门人,我还是希望江门好,还是支持江门的,也还是对江门有信心的。长堤风貌街记载着江门过去的历史,东湖广场展现出江门现代的美丽,去珠海,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通车,江门外海大桥还是由江门市自筹资金建设的,中山佛山都不希望江门通车,他们不希望投资往江门来。
中国闻名的侨都——江门。江门,在短短的十几年里由一个名不经传的“无名小卒”,跃身成为中国的闻名侨都!这一切都在说明着,江门在进步与发展,江门,像一颗耀眼生辉的明珠。江门本是一粒暗淡无光的粗石,无人问晓,但是这多年来,经过江门人民不懈的努力,经过历史的洗礼,经过精心的打磨,终于使这粒粗石展现出它最美的面目,散发出最耀眼的光华。
长堤风貌街记载着江门过去的历史,东湖广场展现出江门现代的美丽,在这古老与现代的美相交辉映之中,江门散发出一种迷人的风情。江门,像一位“淡壮素抹总相怡”的美人,江门本是位沉睡多时的美人,现在,她终于在时代的呼唤中醒过来了,以她的美震憾了祖国,也震撼了人民的心。白水带公园使江门在繁华中透出自然的绿的气息,虎山公园使江门在热闹与繁忙中沁出宁静与优雅的别致,
他们像两个亲密的兄弟,两对而建,并肩而立。为江门母亲的头发——蓬江河系上两条绿色的丝带,使江门显得更加年轻,更加生气勃勃,迸发出那自然的魅力,是那样的无与伦比!江门,像一位活泼的年轻少女,做事总是火火风风的,这也表现出江门这闻名侨都的一大特点——热闹非凡。早上,天才刚亮,太阳才透出点儿红晕,天边的云霞还在闪烁的耀眼的红光时,河边的鱼滩那头已经在带头呐喊着了,鱼车一字排在堤边上,鱼贩们吆喝着,争先恐后地取鱼,那车的喇叭声与吆喝声合成了一支交响曲,唤醒了天边那蒙亮的红日,
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马路上车水马龙,在那运转不停,川流不息,人们各忙各的去了,没有一处是安静的,这,正是这个闻名侨都的真实写照。江门,像一只已准备展翅高飞的雄鹰,像一只已入东海,得到发展机会的蛟龙,它正向祖国,向世界发出了呼唤的声音,准备着向那美好的明天展翅飞翔,向那先进的技术前进,准备着与中国,与人民,一齐手牵着手,跃步那世界的轨道,共同面向世界,展望那美好的将来。
2、江门发展如何?
这个问答由我来回答,应该比较有代表性,因为我们家族在江门建城就从开平搬到江门高第里,形成了一条李家村,到我6代人了,可以说见证了江门由一个小墟镇发展成地级市的兴衰。江门,真正开始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在北街设立海关后,特别是在民国初期,江门迎来了大发展,很多华侨回来投资,大力建城建铁路,当时成为广东的特区,也在1912年成为广东省辖市,
解放后,江门轻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期间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于战备需要,搬到了韶关,但是江门直到80年代还是在广东省排前5名,轻工产品,电机等都是在广东省的前列,水路运输也是红红火火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90年代到现在,江门就明显落后于人了,这里既有交通的原因,也有领导不力的原因。
当时从江门去广州,要过三道河,去广州出差最小都要三天,到了88年中才全部通车,而去珠海,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通车,江门外海大桥还是由江门市自筹资金建设的,中山佛山都不希望江门通车,他们不希望投资往江门来。那时公路运输已经兴起,江门红火的水路运输开始没落,投资都去有路的地方,路通财通嘛,江门市就这样错过了第一波投资潮,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到这个世纪初,江门还是错过了第二波投资潮,这就是领导不力,发展眼光不够的原因了,从哪一行业看都明显落后于人,看看江门一中你就知道了,80年代初,江门一中是广东省7所重点中学之一,现在都排到60名后了,哎!看看哪个中山,当时中山还有人走后门来江门一中读书的,后来纪中来江门一中挖老师,挖完老师挖学生,花大钱硬生生这样把纪中借力搞上去了,80年代到90年代我们江门一中出了不少状员,再看看我们现在这十几二十年,江门一中出了几个省状员呢?这就是从一个例子看到我们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