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级干部是各级干部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层级,在部委、省里、市里、县里都广泛存在。毫无疑问,作为县领导,县里的处级干部优势更加明显,在省厅的处级干部的待遇是最差的,办公室面积小、没有工作用车,各类工作待遇、生活待遇都与市、县两级的处级干部无法媲美。
1、一个省有多少位省级干部?
目前,一个省的正省级干部只有3位,副省级干部大概40位左右,有些省份略多一些,个别省份会少一些。首先,介绍一下正省级干部的有关情况,一个省有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这四套班子,为什么说只有三位正省级干部呢?原因很简单,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人大常委会主任一般都是由书记兼任的。至于四个直辖市和广东,人大常委会主任虽然是单设的,但也只有三位正省级干部,
比较特殊的是新疆和西藏,前者有4位,全国唯一;后者可以配备4位,但目前也只有3位正省级干部。然后,介绍一下副省级干部的有关情况,第一,省级党委班子一般是13人,除去一把手、二把手和戎装常委外,还有10位副省级干部,包括1位副书记和9位常委。第二,省级人大常委会一般有6-8位副主任,第三,省级政府中,除了进入党委班子的一把手、二把手(常务)外,一般还有7位副职。
第四,省级政协一般有8-10位副职,第五,省高院、省检察院共有2位。因此,正常而言,一个省的副省级干部至少30余位,除此之外,以下干部也是副省级,但并不是每个省都有。一、15个副省级城市的市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副省级城市的书记都由省委常委兼任,不再重复计算。因此,辽宁、山东、浙江、广东要多6位副省级干部,另有7个省份要多3位副省级干部,
二、31所中管高校的书记、校长。31所中管高校分布在15个省、直辖市,北京7所,上海和陕西3所,天津、湖北、江苏2所,其余省份都是1所,两位正职也是明确的副省级干部,三、其他副省级干部。这里主要是指中央设在地方的机构,例如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上交所、深交所等单位的一把手都是副省级,另外,部分央企(约72家)的负责人也相当于副省级干部。
2、省里、市里、县里的处级干部有什么不同?
处级干部是各级干部中承上启下的一个层级,在部委、省里、市里、县里都广泛存在,但是,所在的层级不同,处级干部的职权、工作复杂程度完全不在一个层级。首先,介绍一下省里的处级干部,在省一级,处级干部一般是指省直机关的中层干部,例如省厅的处长、副处长等等。虽然也担任处级实职,但是不属于领导班子的一员,更类似于一个高级办事员,
以处长为例:第一,处长的日常工作以业务为主,负责系统内某条线上的工作,不会考虑太多业务外的事情,工作复杂程度并不算高。第二,处长虽然手下管着十几个干部,但对于这些干部的命运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影响力比较有限,第三,在省厅的处级干部的待遇是最差的,办公室面积小、没有工作用车,各类工作待遇、生活待遇都与市、县两级的处级干部无法媲美。
第四,在省厅干到处长一般都到头了,能够提拔副厅长的少之又少,想要晋升二级巡视员也要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当然,在省会城市的好处就是教育、医疗等资源比下面的市、县两级要好很多。其次,介绍一下市里的处级干部,在市一级,处级干部主要是指市直机关的正、副职,例如市局的局长、副局长。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市里的处级干部优势比较明显,
以局长为例:第一,管理全局机关、下属事业单位百余名干部,在人事权上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在单位内部一言九鼎,决定着整个单位的发展。第二,局长有机会竞争副市长等副厅级实职,再不济也能解决二级巡视员职级,享受副厅级的生活待遇,职业发展前景好于省厅的处长,第三,局长的办公用房、公车、文件阅读权限等工作待遇明显好于省厅的处长,也不会为工资待遇等生活发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