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油香是荆州人早上的全民小吃之首,在荆州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萧代流落荆州城,被“聚珍园”老板留用传授技艺,从此,八宝饭便成为荆州的名肴而名播四方,过去荆州人只有在宴席上才吃得到扣肉,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饭店、餐馆里有这道菜,就是普通百姓家也经常做。
1、荆州油香怎么做?
我来回答。我看其他回答实在太不靠谱,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澄清一下事实,荆州油香绝对不是回民的那种婚丧嫁娶才会制作的油饼类食品。在百公里之外的武汉,它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面窝,而在湖南,还有个名字叫葱油粑粑。它们虽然都和油香稍微有点小差别,但从原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上看是大差不大的,荆州油香是荆州人早上的全民小吃之首,在荆州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
这种米粉炸成的小吃我在武汉吃过几次,也是非常喜欢那种脆脆的口感,后来在洛阳也看到过,只是这东西一离开当地的水土,总觉得味道相距甚远。下面就来说说荆州油香的做法,第一步:准备材料。大米和黄豆按照3:1的比例称出分量,然后分别浸泡在清水中。大米浸泡时间在4-5小时,而黄豆浸泡时间为6-8小时,所以一定要分开泡。
准备葱花,姜末,熟芝麻,五香粉,盐,味精,少许生抽,香油,第二步:打米糊。将泡好的原料加上姜末,五香粉,盐,味精,少许生抽,香油,加适量水放入破壁机中达成米糊,将米糊倒出后,加葱花,熟芝麻搅拌均匀。这时候就可以直接炸了,不过放在那里让它醒个个把小时更好吃,第三步:炸油香。准备一个大勺,先用植物油涂抹一遍。
油香有专用勺,底部是凸起的,这样中间才有空心,起油锅,将大勺放入后将油烧热,让大勺在里面炸个五分钟完全预热,这样可以让油分子彻底的渗透进大勺的金属缝隙中,炸面窝就不沾了。锅内油温到5-6成,将面糊舀到大勺中,放入油锅内浸炸,当油香慢慢成型后就可以用筷子或者铁签子在旁边一撬即可脱模。油温不能高,保证在6成油温左右将油香慢慢的炸到通体金黄,漂在表面上即可,
2、荆州有什么好吃的美食?
荆州/沙市地区的八大名肴其历史源远流长,二千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都城就在今天的荆州北约五公里处。楚人多喜食鱼,京都鱼肴也就极为丰富了,其中一家鱼馆生意相当不错,老板专有养鱼池,以活鲜招徕食客。一年炎夏时节,生意突然清淡起来,池中鲜鱼太多,反倒死了不少。店主一时舍不得丢掉,干脆捞出来去刺,冲净污渍剁成肉泥,加豆腐和蛋清做糕,
再洒上白酒去腥,入笼清蒸。蒸熟后,一股鱼香充满厨间,老板高兴了,次日叫厨工把鱼糕切成块状,浇上各种作料再蒸。放到门口出售,竟被食客一抢而光,从此,这家鱼馆专营特色鱼糕,发了大财。在制作中,厨工又不断改进,质量越来越好,曾誉满京城,连皇亲贵戚也派人前来购买,世代相传的“荆州鱼糕”是用白色鱼肉制作的,它洁白晶莹、鲜香无比,很有楚地风味。
后人还用红色鱼肉炸鱼丸子,和鸡肉、猪腰子、猪肚烩菜,成为荆州宴席名肴,盛筵之上,白色鱼糕和红色鱼丸交相辉映,特别引人注目,激发人的食欲。要是能品尝一次荆沙鱼糕和鱼丸,一定会使你终生难忘的,鱼糕因此在荆楚一带广为流传,春秋战国时开始成为楚宫庭头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宫廷菜,据说乾隆尝过荆沙鱼糕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
后来鱼糕越做越精美,人们用鱼和肥膘肉做糕,再用猪肉、山药等制成肉丸,肉丸垫底,鱼糕放在上面,最后以肚片、腰片烹炒盖帽,多菜共碗,俗称“花糕”、“杂烩丸子”,至今都是荆州一带的红白喜事宴席上的头道菜。由此可见,荆沙鱼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饮食习惯而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据有关报道“荆沙鱼糕等上榜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宝饭:相传为清末慈禧太后御厨萧代所创制,萧代流落荆州城,被“聚珍园”老板留用传授技艺,从此,八宝饭便成为荆州的名肴而名播四方。八宝饭主要原料是糯米、红枣、莲子、苡仁米、桂圆肉、蜜冬瓜条、蜜樱桃、桂花糖等,先蒸制成坯,再加白糖、猪油散烩而成,色泽光亮,油而不腻,甜而不厌,素有“浅盏小勺细品尝,离席数时回味长”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