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GDP预测排行榜显示,今年深圳的GDP有望超过2.5万亿人民币,经济增量超过3000亿,不过是否真的如它预测那般准确就不得而知了。深圳人则恰恰相反,普遍没有安全感,整天如履薄冰,具备一定的本钱后,深圳企业普遍有冲出深圳的冲动,毕竟,深圳太小,竞争过于激烈。
1、未来深圳能不能超过上海,做中国城市的“一哥”?
刚好我十几年的职业生涯有一半在上海度过,另一半在深圳度过。有意思的是,始终都是深圳的公司让我去上海,曾有上海的朋友感言:从来只看到深圳的公司攻到上海,却很少见到上海的公司去深圳。当然,他们确信民企做大了之后都会把总部迁到上海,事实上,我所从事的行业,过去一些年的确如此,一批优秀的企业在具有一定规模后,总部迁到了上海。
原因很简单,钱在上海,他们需要频繁的与资本对话,资本需要在眼皮底下看护自己的投资。可以说,上海人的安全感是很强的,他们认定外地人必然在成功后要去上海,而上海人可以不用去外地(北京除外),所以,他们只需要安静的等待别人送机会过去,深圳人则恰恰相反,普遍没有安全感,整天如履薄冰,具备一定的本钱后,深圳企业普遍有冲出深圳的冲动,毕竟,深圳太小,竞争过于激烈。
当然,以上是个人认为两地的一些隐性的区别,具体到显性的东西,其实可以归纳出如下方面。企业性质:上海基本上依赖上汽、宝钢等大型国企,以及各类金融机构总部,而深圳除了深粮、深农等少量国企外,支撑经济的都是腾讯、华为、比亚迪等民营企业,甚至连盐田港都是李嘉诚的。两相对比,其实难分优劣,毕竟,重工业需要高起点的投入,深广的人脉,长时间的利润回报周期,这些都不是普通民企拥有的。
但毫无疑问的是,民企肯定更能适应市场需求,更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产业对比:拉GDP的汽车产业一直是上海的绝对强项,深圳联手惠州大亚湾一直在追赶,不过,差距就像途观和比亚迪唐的销量距离。当然,拥有腾讯、华为、中兴的深圳可以用互联网、电子通讯产业拉回一些,不过,深圳在芯片产业上看起来比上海更有希望。至于抬高GDP的另一个大产业:房地产,深圳坐拥万科、恒大总部,以及背后的平安,想必上海在这块是要逊色深圳的,
上海强大的金融产业与外企总部经济会不会在未来被深圳前海分一杯羹,只能说拭目以待了。人口构成:深圳本地人极少而且低调、朴素,外来人口的大头是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上海的本地人众多,外来人口以安徽、苏北为主,相比较而言,深圳吸纳的是西南官话语区的族群,这个群体风俗习惯本来就极其接近,这造成深圳形成了与广东主体截然不同的人文氛围。
相比上海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割裂,深圳对人口吸纳的广泛性,包容性更强,湖南、湖北的基础教育底子对深圳的支持完全可以对冲江浙对上海的补充。此外,上海对周边苏锡常、浙江的吸引力远不如深圳对东莞、惠州的吸引力,这一点上,深圳是胜过上海的。但从长期讲,深圳用的是外地最年轻的人力资源,未来肯定需要像上海一样为养老买单,这也是其持续发展的隐忧,
人文生活:之前有讲过,深圳在人文上有别于广东主体。基本上是西南官话 潮汕话语区的熔炉,最后大家说的都是普通话,可以轻松吃到南北家乡菜,全国任何地方的人都不会在深圳因为交流而感到不适,这其实是相比上海的巨大优势,因为这反而会让人产生归属感。这也是我虽然长期在上海工作,却把家人留在深圳的根本原因,这就解释了深圳房价高企的根本原因:回不去的人,大多选择咬牙在深圳死磕,因为只有深圳可以产生归属感。
地理区位:上海人喜欢把自己定义为全国的中心,过去一百年的确如此,但未来100年恐怕真的未必。首先:上面提到,深圳从人文上看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城市,这点倒很像百年前的上海,其次:深圳南边的香港虽然已经回归,但毕竟被殖民已久,没有二三代人难以被同化,让深圳强大,持续超过香港其实是对香港同化的最好方式,相比做大广州,深圳的崛起更符合国家化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