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的吴佩孚、曹锟等人都抵制住了日本人的诱惑,其中吴佩孚还是死于日本人的毒害。北洋军阀中的二流军阀,比如齐燮元、王克敏、梁红志等人都走向了卖国投敌之路,北洋军阀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但凡是一流军阀,最后都没有成为汉奸,反而是那些二流、三流的小军阀最后都抵不住日本人的诱惑而成为了卖国贼。
1、军阀混战时期,奉系军阀有多少兵力,为何能控制住北方的6个省?
奉系军阀巅峰时期的地盘不止六个省,应该是七省,二区。1925年10月,即浙奉战争之前,奉系当时控制了七个省:直隶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奉天省、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外加两个行政区:地热河特别行政区、京兆地区(北京地区)。另外北洋时期的两个省级商埠:胶澳和淞沪也都被奉系控制,当时奉军有20个师,40多个旅,骑兵10多个旅,炮兵2个旅,工辎各1团,总兵力达35万。
其中精锐陆军大约十多万人,都是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此外,奉军当时还有空军和海军,可谓是三军齐全。并且,这还只是奉系的嫡系人马,如果加上当时投降奉系的仆从军(江苏、安徽、山东的地方小军阀),张作霖当时能指挥的总兵力不低于50万。如果把奉军跟当时的其它军阀做个对比:冯玉祥国民军——20万左右;直系萧耀南部——不到10万;直系孙传芳部——10万左右;晋系阎锡山部——10万左右;可以发现张作霖当时是真心强,奉系的实力是真心强,
奉系当时能维持如此强大的军力,要仰仗于东北当时的雄厚老底。东北当时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水平都全面领先关内诸省,特别是重工业,占到全国重工业的70%以上,并且当时的东北还拥有全国最发达的公路网、航空网、铁路网。(全国85%的铁路都在东北)此外,东北也是当时中国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拥有东北大学、航空学校和海军学校等各类高校,
有了如此强大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东北的军事底子自然是不低。当时奉军坦克、飞机和军舰一样不缺,装备还颇为先进,此外张作霖还委托杨宇霆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手上有钱、有人才,还能自己造武器,有这种老底做支持,张作霖想低调都很难。不过奉系的这个巅峰时期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当时张作霖的势力扩张太快,严重威胁到了江南直系军阀。
因而浙江军务督办,直系军阀孙传芳便联络了冯玉祥和苏、皖等地方军阀共同反奉,从而发生了浙奉战争,1925年10月15日,孙传芳调集浙军4个师另6个旅向上海地区的奉军一个师发动突袭。当时,奉军在关内一共有11个师,数量虽然不少,但是这11个师被部署在了直隶、山东、江苏、安徽四个省,兵力太分散。为了收缩兵力实施反击,张作霖便命令驻守上海的一个师撤出,结果这一撤,立即引发了连锁反应,
江苏地方部队(非奉系)认为奉军完蛋了,四个师立即造反,将奉军驻守在南京的一个师包围。由张作霖任命的江苏督军杨宇霆见势不妙,抛下部队就溜了,杨宇霆这一溜,等于门户洞开,又是一通连锁反应。浙军与苏军乘胜北进,将奉军驻守在安徽和苏北的部队进一步向北挤压,张作霖心有不甘,急调4个师另2个混成旅入关增援,并命张宗昌为总司令,让他率部防卫徐州。
张宗昌很快就在苏北、皖北一线布防,并有效的阻滞了苏军的进攻,但由于浙军绕到了奉军的背后,打了奉军一个措手不及,张宗昌没办法,只得北撤,并向张作霖请求支援。当时张作霖非常想支援,但由于冯玉祥派兵向直隶和山东进军,抄张宗昌的后方,张作霖害怕被冯玉祥断了后路,便下令让张宗昌撤退回山东。安徽的地方部队(非奉系)见奉军真的完蛋了,随即加入浙苏联军,一起揍奉军,
由张作霖任命的安徽督军姜登选见大势已去,便宣布辞职,从蚌埠坐火车回到了山东。至此,浙奉战争结束,从1925年10月15日战争打响,到11月8浙苏皖联军攻占徐州,整个浙奉战争只持续了24天,在这二十多天的时间里面,奉系损失了三个精锐师,十几个仆从师,连丢江苏、安徽两省。损失非常的惨重,然而,这并不是张作霖霉运的结束,而是他真正霉运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