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12月初,信阳城阳城址18号战国楚墓曾因在墓内随葬的陶鼎中发现牛骨头而引发关注,也被网友称为“牛肉汤大墓”。在商周时期,在一般民众家中已经出现了由竹篾、芦苇等编制的席子,而贵族则多使用由丝、麻、毛编织的席子,也叫作“毡”,到了两汉魏晋时期,脱离地面的床榻开始普遍出现在古人的生活当中。
1、信阳楚墓出土的宝剑,主人是谁?有何依据?
2016年12月初,信阳城阳城址18号战国楚墓曾因在墓内随葬的陶鼎中发现牛骨头而引发关注,也被网友称为“牛肉汤大墓”。12月19日,其保存相对完好的内棺被整体打包,移入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的实验室内,经过考古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前期检测和准备,内棺2016年12月30日被打开后发现一把古剑,虽然剑鞘沾满泥土,但当它被小心翼翼地拔开后立刻显出凛凛寒光,跨越2000多年仍然锃亮无比,十分锋利,让现场考古人员无比震撼,
2、现代人都睡那么舒服的床,那么古人睡在哪里呢?
古人自然也是睡在床上的,但是,他们所睡的“床”与我们现在的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的。在先秦时期,人们睡觉的地方与平时起居的场所高度重合,因此,这一时期,人们睡觉时用的家具,与其说是床,不如说是床垫,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席”,在商周时期,在一般民众家中已经出现了由竹篾、芦苇等编制的席子,而贵族则多使用由丝、麻、毛编织的席子,也叫作“毡”。
当然,如果天气再冷一点,当时的人也会直接使用动物皮毛当做席来使用,这种“席”,起身是坐垫、躺下是卧床,相当方便,简直是懒人的理想生活用具。到了两汉魏晋时期,脱离地面的床榻开始普遍出现在古人的生活当中,在汉末服虔所著的《通俗文》中,对于床榻的区别是这样定义的:“床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按照汉尺的长度折算,榻的长度大约在84厘米左右,而床的长度则不低于192厘米,可见当时床榻的尺寸已经与现代的床相差无几了,
这一时期,床榻的形制虽然与席有了根本的区别,然而基本上还是属于坐卧两用的器具。在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就描绘了两个坐在床榻之上对谈的人物,而席则成为了单独的坐具,或是作为床榻的附属物,基本退出了家具的行列,这种坐卧两用的床榻从两汉时期起,一直延续到了宋元时期,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理学的兴盛,卧房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隐秘地带,床便从日常起居的房间中退出,变成了单独的睡眠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