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长城脚下,也常常以烽火台为伴。在古代,烽火台是河西这块千里沃野上的制高点,在河西走廊的许多地方,人们之所以一眼就可以看见烽火台,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这些烽火台大多数是建在高冈和山峰之上,居高临下,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烽火台上点燃草木,一股浓烟升起,人们看见烟火,就知道有了进犯的敌人。
1、烽火台出现在哪个朝代?
在古代,烽火台是河西这块千里沃野上的制高点。那飘飞直上的浓烟,像是一位巨人的黑发,也似一柄直刺天空的利剑,当马蹄纷乱、人声哭号,烽烟是一道伤口。生活在长城脚下,也常常以烽火台为伴,在烽火台上点燃草木,一股浓烟升起,人们看见烟火,就知道有了进犯的敌人。老人们还说,烽火台上也点狼粪,狼粪燃起的烟黑且直,很远的地方都能够看到,
那烽火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谁发明了它呢?烽火台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它有五个墩、空心墩、甜水井墩、新墩等等。地处田野上的墩,大都毁坏,而矗立于戈壁沙漠上的墩则保存相对完整,关于烽火报警,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墨子·号令》:这段记载中,需要加以解释的是“候”,这在古代是军中的侦察人员,有斥候和烽候两种,前者是游动哨,后者是固定的观察哨。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是烽火的两种形式,从视觉原理上来看,人们在白天很容易看见烟,而在夜晚则能够清晰地看见火,这就对烽火报警有了具体的要求,那就是白天的“烟”,夜晚的“火”。要使白天的烟浓一些,那就得有特殊的材料,像用狼粪做燃料,历史就有记载,烽火台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我们所看见的这个样子。它从最初的“树表”到简单的建筑,或造高木橹,或高筑土台,经过一再演化,其形制已十分规整,
如唐李靖的《卫公兵法》就对烽火台形制做了详细的描述,把烽火台的地理、构造、形制说得很清楚了。烽火台的布点,在我所走过的地方,像记载中的“五里一烽,十里一燧”不常见,可能是西部地广人稀,视野开阔,烽火台的布点便稀疏些,看来,烽火台的布点应该是以便于相望为准。烽火台的设置基本上是以交通线和边防线为主,其所占据的地理位置,往往十分险要,最起码也是易守难攻,
在河西走廊的许多地方,人们之所以一眼就可以看见烽火台,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这些烽火台大多数是建在高冈和山峰之上,居高临下,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河西长城其形式主要有墙、烽燧、坞障和城等,它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墙而已,并配置有长期驻军守备的具有纵深防御能力的边防体系。疏勒河流域,我们看到那里修筑的汉长城每隔一段距离,在自然条件相对好一些、水草相对丰茂的地方,就会有一座城障,
这些城障是某一段长城防线的守卫中心。所谓城障,史书上是这样解释的:“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人镇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而烽火台仅仅是城障的耳目,主要的作用是报警。河西走廊长城的烽火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长城同线的烽火台,其任务是烽火报警、传递邮件、守卫长城、保卫边境;另一类是望报警的烽火台,是延伸出长城的望线,这主要是指那些以一个防守区域为中心,向四周作辐射状展开,四处延伸修建在制高点上的烽火台,这类烽火台基本上不担任抗击入侵、保卫疆土的任务,它们只是向指挥部门传递准确的军情,
2、为何黄帝铸鼎原在河南灵宝,黄帝乘龙飞升的地方也在灵宝,黄帝陵却在陕西?
关于在什么地方铸鼎,《史记》上司马迁有这样一段记载:“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史记封禅书》中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髯下迎黄帝,”这里的荆山,属古雍州(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前十一世纪)辖区,雍州当时治所在今西安,所辖范围广大,包括陕西大部及宁夏南部。
今富平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的荆山塬上,有一个古老的自然村落名叫“铸鼎村”(现在的城关街道办向阳村境内),相传是黄帝及禹铸鼎的地方,《富平县志》中讲:“北条荆山属富平之南,三原之东,临潼之北,蒲城之西,皆统一为荆山。”(荆山塬上的清凉寺)也就是说,黄帝和禹当年铸鼎的地就在现在陕西省富平县荆山塬上,这里距离延安黄陵县的黄帝陵不远,石川河水就是从黄帝陵流过来的,三年前,阎良的战友带我去过荆山原,还有当地的一个中华郡景区,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