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明代的“南七北六十三省”,指的是明朝的十三个行省,再算上南北直隶,一共是十五个省级行政区。明朝【成都府】是【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的驻地,也即【四川】首府,其中,【成都县】与【华阳县】是【成都府城】的附郭县,成都市郊的洛带古镇就是著名的旅游景区,这里是东山客家人为主的一个聚集区,仍然较好的保留了客家风格的建筑、庙宇、会館和白墙青瓦的民居风韵。
1、明朝的成都府在哪里?包括如今的哪些地方?
【成都府】是一个设置于公元757年,废止于公元1913年,并在元朝被短暂改制为【成都路】(公元1256年-公元1371年)的【府级政区】,它存在于中晚唐、前蜀、后唐、后蜀、两宋、明、清等政权治下。明朝【成都府】是【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的驻地,也即【四川】首府,【成都府】与【重庆府】、【顺庆府】、【保宁府】、【夔州府】、【嘉定府】、【广元府】、【潼川府】、【雅州】同为【四川布政使】下辖的【府级政区】,相当于的【地级市】一级。
明朝【成都府】下辖当时的:成都县、华阳县、双流县、郫县、温江县、新繁县、新都县、彭县、崇宁县、灌县、金堂县、仁寿县、崇庆州、汉州、简州、井研县、资县、内江县、安县、蒙阳县等3州17县,其中,【成都县】与【华阳县】是【成都府城】的附郭县。明朝【成都府】所辖地域,对应到我们今天,大体上包括:四川省成都市下辖的:成都市区、郫都区、金堂县、都江堰市、崇州市、新津县;四川省德阳市下辖的:德阳市区、广汉市、绵竹市、罗江县、什邡市;四川省绵阳市下辖的:绵阳市区、安县;四川省阿坝州下辖的:茂县南部、理县、汶川县;四川省资阳市下辖的:资阳市区、简阳市;四川省眉山市下辖的:仁寿县;四川省内江市下辖的:内江市区、资中县,
2、明朝时期“南七北六十三省”到底是哪里?为什么四川会被分为北方?
首先得纠正一点,明朝的正式官方名称,没有“行省”这个词,行省是元清两代的行政区划。明朝的制度是布政使司,但是实际上和行省也差不多,因此因循惯例谓之行省,所谓明代的“南七北六十三省”,指的是明朝的十三个行省,再算上南北直隶,一共是十五个省级行政区。十三个布政使司,分别是这些:南七: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北六: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实际上,所谓“南七北六”,只是武侠小说里面的惯称,历史上的官方文件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无论是四川还是湖广,都是地道的南方地区。如果非分开的话,应该说成南九北四——北方只有山东、山西、河南和陕西四个布政使司,不过,明朝的科举制度倒没有完全按照地理区划来分开,而是分成南、北、中三卷:南: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四川、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滁、徐、和三州。
3、明朝分封在四川的藩王有几个?
有明一代,自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建藩,册立皇子为秦、晋、燕、吴(周)、楚、齐、潭、赵、鲁诸王(另封侄孙为靖江王)始,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思宗朱由检册立皇四子朱慈炤为永王止,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十七朝,历二百七十二年,大明诸代皇帝共计册封亲王八十五位,其中实封六十四位、追封二十一位,另有靖江王一位,合计八十六藩国(不含南明隆武时期追封的建文帝次子润王朱文圭、及隆武帝登基后册封的唐藩诸王),
在实封的六十四藩国中,建藩于湖广、河南、山东、江西四地的就占了一半,超过三十家。原因无他:这四地交通便利、田土肥沃、地方富庶,是当时天下财富、人口都较为集中的地方,所以明朝历代皇帝按照“亲亲之谊”的祖训,把自己的儿子、兄弟尽量安排在富庶繁华的中原及湖广等地就藩,以便宗室亲王们“世世皆食岁禄、藩屏国家、以卫宗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