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四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并趁机提出,将大宋的都城由开封迁往洛阳。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二、赵匡胤定都初定开封,当赵匡胤想迁都洛阳时,赵光义集团已经强大到无可动摇,宋朝初立更不应该内乱,所以赵匡胤采取妥协的办法,经过了百多年的混战以后,洛阳早就不是唐代极盛时期的洛阳。
1、赵匡胤为什么迁都到洛阳?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一、王朝定都选取条件军事方面,地势艰要、易守难攻,善于内外防守;经济方面,邑都及周边地区经济富庶,物资运输便捷;地理方面,位居中心区域,水陆交通发达,辐射全国各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二、赵匡胤定都初定开封,建隆元年(960),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开封,承袭后周顺势为之。
其域有“居中御远”之优,却无险可扼、易攻难守,非用武之地,军需耗费庞大,内忧外患随时威胁大宋,迁都洛阳。有“九朝古都”称誉,坐落“天下之中”,山河拱卫,形势甲于天下,地理环境优越,易守难攻便于御敌,还可节省军费开支,减轻百姓徭役,有利于纾解国家经济的繁重负担。三、无言的结局据历史记载,开宝九年(976),赵匡胤提出“迁都之议”,这个高瞻远瞩的明智之举不得君臣认同,没有付诸实施,为宋朝埋下亡国之患,
2、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谢谢邀请,前几天刚好发过一篇论文,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今天再来简单谈谈这个问题。有关宋太祖之死的问题,历史上说法很多,大部分都是说被他弟杀的,事实真是这样的吗?这事还得从头说起,976年一个下着大雪的夜晚,赵匡胤屏退左右,单独与他的弟弟赵光义在宫内喝酒。突然有人从烛影中隐约看到赵光义时而起身,时而避让,好像在推辞什么东西,
不久,又看见赵匡胤手持柱斧在地上猛戳,并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好为之”。说完二人就都回去睡觉了,第二天赵匡胤就驾崩了,不久,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一个千古之谜就此诞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烛影斧声”的由来,宋代以来,人们对“烛影斧声”之谜说法不一,说法鱼龙混杂。有的说是赵光义酒里下药毒死的哥哥,也有说赵匡胤是突然病死的,还有的说是宋太宗调戏宋太祖妃子,事败后用斧子劈死的赵匡胤,
总而言之,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说法,那就是宋太宗有弑兄篡位。果真如此吗?其实不太可能,理由如下:1.时间不对。有关赵光义弑兄的记载,在晚清以前是没有的,因为没有任何史书记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赵光义弑兄自立的人是清末民初著名历史演义小说家蔡东藩在他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里提出来的,这是历史小说,不是正史,清末民国那段时间,历史演义小说非常流行,很多说书艺人喜欢拿着演义小说做说书底稿,为博眼球,不少人进一步添油加醋,传过几手后,事情越说越玄,于是就是有了前面说的一幕。
2.漏洞百出,在“烛影斧声”里,宋太祖是被宋太宗用斧头劈死的,这种说法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因为“烛影斧声”里的“斧”不是程咬金抢劫用的开山斧,而是一种小型礼器“玉斧”,这种小玩意都没开封,也很容易碎,试问怎么“劈死”人?3.不合事理。如果真像野史记载的那样,大家都知道的事,赵匡胤的儿女能不知道?有人可能会说,就算他的儿女都知道,但肯定不敢说,因为现在的皇帝是赵光义了,怕这样祸及全家,
真是如此吗?熟悉《宋史》的人肯定知道,赵匡胤的子女,不都是软弱无能之辈。比如说,赵匡胤大儿子赵德昭曾经因为赵光义的一句话,就负气自杀了,如此性格刚烈之人,如果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这样被赵光义谋杀的,怎么可能会没有表示一下反应?所以说,这也不合事理,4.兄传弟有依据。熟悉历史的人都会知道,从唐朝到宋初的这几百年时间,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原文化受少数民族影响很深,在皇位继承上也有深刻影响:第一、打破前代父传子的传统,
第二、名分比血缘往往更重要。比如,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虽有亲生儿子,但依然把皇位传给了侄子,吴越国主钱佐也是如此,还有玩的更溜的,后梁太祖朱温有亲生儿子,还是想把皇位传给养子,后来他儿子发动政变杀了他,才作罢,后周郭威也是不传位给侄子李重进,把皇位传给养子柴荣,5.赵匡胤的确是安排传位给赵光义的!因为在宋太祖晚年,宋太宗的爵位和职务在当时都是标准的皇位继承人,从五代一直到宋初,皇位继承人的标志都是以亲王担任首都行政长官,也就是“亲王尹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