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20年后,中山国又“满血复活”了。赵军多路进攻,打了整整5年才灭中山,在入木三分地深刻洞察后,赵武灵王果断下定了灭中山的决心,赵王将公主嫁给了中山国主,并且生了几个儿子,长子后来就任中山国主,称为尚公,赵武灵王派李疵前往侦察中山国情况,扶柳,是中山与齐接境之地,赵攻取此处,就完成了对中山国的包围。
1、战国争霸楚灭越国与赵武灵王灭中山国属同时期,楚赵对决谁更强?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军事对决互有胜负。进入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三晋互斗,安定下来后赵与楚中间隔着韩、魏。直接斗不起来,各自为纵横捭阖,走了一点联姻路线,但无关大局。政治军事方面,随着形势变化,时和时分,分多于和,由于赵、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秦。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生死决斗机会,历史上也就未直接分出谁强谁弱来,
2、你对古代中山国了解多少呢?
我小时侯看过一本书,书名记不清了,据说白狄的故地在陇地,因拥戴夏启有功,夏启将宗室女嫁给白狄首领。并将那一支白狄迁至今天的太行山北麓的易水河畔,赐为有易氏!有易氏就是后来的中山国创立者,中山国衰亡之时臣服于赵国,赵王将公主嫁给了中山国主,并且生了几个儿子,长子后来就任中山国主,称为尚公。后来赵国灭中山,一部分中山王族逃回陇地,被秦国接纳,
3、赵武灵王如果不死于沙丘之乱,能灭了秦国吗?
确实有人将赵武灵王不能灭秦归因于他死于沙丘之乱,但这很大概率是不成立的,赵武灵王如果不死于沙丘之乱,也并不能灭了秦国。胡服骑射虽然大幅度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力特别是机动能力,但是,赵国和秦国之间的地缘政治有特殊的地方,传统的崤函一线,秦易守,赵难攻,自不待言,从以黄河为界相互对峙的秦上郡与赵太原郡一带边境而言,赵国也很难措手,
秦上郡与赵太原郡有着漫长的边境线,这一带地形复杂,地广人稀,城邑非常少。秦赵两军如果交战,作战区域的一个选择是在秦国境内的河西高原,另一个选择是在赵国的吕梁山脉以西的狭小平原,无论在河西还是河东,相对狭小逼仄的地理环境使得赵国擅长骑射的新型武装力量难以周旋,无所用其长,为了亲自踏勘从九原(河套)一带攻入秦国的军事路线,赵武灵王还有一个佳话,他本人曾经假扮楼缓的随从亲自入秦,秦昭襄王觉得这个赵国使者气概雄伟,望之不似人臣,待再次邀约,发现已经不见,昭襄王明白过来遂派人去追赶,好在赵武灵王本人既见机又擅骑,便马不停蹄地逃离秦国。
赵武灵王此次入秦,掌握了相当丰富军事和地理的资讯,但与之前他的想法相反,此后赵国的战略重心转向中山,其中比较大的一个可能就是,赵武灵王通过亲自考察发现从九原一线攻入秦国直薄咸阳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当初赵武灵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促使秦国屈从于赵国的压力,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即秦昭襄王),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但是赵国不能对秦国取得战略优势,是多重原因决定的,并不仅仅在于立错了秦昭襄王。
4、战国历史上的赵国如何灭掉了“心头大患”中山国?
赵国的强盛,是从灭中山国开始的,中山国可谓赵国的心腹大患。此国不灭,赵国始终不能强大,在消灭这个心腹之患的过程中,赵武灵王表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和谋略。很难根除的心腹大患中山国是一个“千乘之国”,实力不容小觑,他的领土嵌入赵国中部,使赵国几乎被分成两半。由于太行山的阻隔,赵国只能依靠壶口和崎岖山路维持南北两部的联系,
要致富,先修路;要打仗,也要先修路。如果本国交通都被搞成这样,那赵国拿什么来富国强兵呢?中山不灭,赵国不强,可是,中山国却很难被灭,1、中山是狄族建立的侯国,其国有独特的风俗、文化,即或你能攻取他的地盘,一旦大军退出,统治力度减弱,该国仍可能复国,魏国鼎盛时,曾灭了中山国。可是,仅仅20年后,中山国又“满血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