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认为梁山在全胜时期有多少人马呢。当然梁山上也有老实人,因梁山人马组成可以说是什么成分的都有,有基层的百姓、农民,也有官员、武将、土匪、书生等等,给老实人种地是没毛病,因为之前就是农民、百姓,要是给那些之前做官、土匪种地,还是不长久,不过宋江带领梁山众人开垦土地,自给自足维持生存也是不错的措施,不过最终梁山人马还是被诏安,其中也有后勤供给,物资需求的原因,毕竟官匪是不同,除非像朱元璋一样开创一个王朝,用百姓的赋税满足国家的运转和开销。
梁山比菏泽任何县城发展都好,在菏泽梁山是宝,归菏泽时候,济宁向菏泽交好几百万水钱,菏泽很重视梁山归济宁以后,那是后娘的,济宁不也发展,也扔不给菏泽光要梁山水,毕竟梁山根在菏泽!要是不划给济宁,比现在发展还好,毕竟是以前梁山郓城是一家,分家以后给旅游带来大大的损失,旅游完好汉城、宋江武校,想旅游水泊梁山还得坐上济宁地区梁山县,没划给济宁以前一小时一班车,划给济宁以后一天一共四班车,旅游郓城就一天再坐车到梁山就晚了,给旅游带来太大不便。
2、梁山全盛时有多少人马,他们的后勤供应是如何解决的?
梁山全胜时期的人马大概有6.5万到12万之间,这么多人的吃喝住行是怎么解决的呢?十余万的人马可不是小数目了,简单的财力自然是不够的,水泊梁山最开始本来就是土匪、响马之类的角色,打家劫舍是老本行,最开始就是靠打家劫舍来维持生存的。《水浒传》第五回中,打虎将李忠和小霸王周通下山抢劫,杀死七八个客商,抢了两车子的财物,
按照周通的建议,将抢掠所得分成三份,他和李忠各得一份,几百个小喽啰小头目分剩下的那三分之一。之后到了晁盖、宋江时代“老本行”就干的少了,毕竟梁山108将靠前的还是有名气、有排面的头领,是梁山好汉,要扩大规模和大发展,自然就需要改变,就和现今名人、大咖之类的,要在公众面前发展、露脸的人物就需要人设,水泊梁山要是还按之前打家劫舍的发展自然是不行,
先不说人设,就天天打家劫舍还算什么好汉,别人一听,要是能过的下去,谁愿意加入呢,还谈什么发展呢。也就所谓的“格局”、“眼界”,靠打家劫舍之类的就是“小作坊”,为了建立“公司、企业”和发展,就需要做人设,有格局,所谓得民心者才行,此时梁山的后勤供给就是劫富济贫,打官府贪官,一来可以满足梁山的后勤供给,二来还能获得一定的民心,树立名声,三来也能打击官府,打击朝廷腐败,也算是一种得民心的情况。
也算是一种升级版本的打家劫舍,但是比基础版本的打家劫舍高明不少,毕竟百姓、商贾容易遭黑,打劫奸商、官府还能树立好的人设,有了“好汉”的面貌,但梁山毕竟只是一方势力,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物资供给是不行,始终依靠劫富济贫、打击官府、劫掠贪官不是长久之法,短期之内还行,或者人马较少的情况下也行,梁山到了几万之众的时候就不行了,靠“别人”是长久不了的。
国家、朝廷、官府有农民赋税作为基础保障,加上朝廷也可以自己做点生意,比如控制私盐,官方发行,控制货币,收土地使用权,控制一些主要产业,这样情况可以说只要不作可以说是富得流油,因为靠百姓的赋税就够生存了,中国古代封建时期自秦始皇称帝建立秦朝以来,哪一个正统的王朝没有几千万的人口,到了清末更是达到了4亿人口,
在庞大的人口基础下,百姓的税收是可观的,百姓有几千万甚至上亿,而朝廷的官府、官员、军队撑死也就几百万,一般都不超过200万,平均几十人养活一个人是妥妥的,加上军队的士兵军饷和官府的开销是不能比的,相对士兵的军饷、粮饷是花销不大的,加上一些时期实行的屯田等制度,大大减少了官方的开销。官方的后勤供给是一个稳定长久之法,
反观土匪、小山头、个别势力就不行了,没有稳定的后勤供给,这就是官匪的区别。而梁山也会遇到这个问题,这就是瓶颈期,要是解决不了,大规模的人马就生存不下去,需要措施去解决,然后宋江也就想到类似屯田的办法,带领梁山众人自己开垦土地,自给自足,就比如唐朝天宝年间的节度使所辖的藩镇,就是自给自足,朝廷就不用操心藩镇的物资供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