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四川”这个地名称呼的由来和演化过程。”元朝建立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了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当时“四川行省”的衙门驻成都路,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四川全国牙旗底,万里长江羽扇中。
1、你的先辈是从哪里迁入四川的?
湖广填川时,大多数迁徙到四川的人,必须先到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集合,然后再由官府登记分配,就像是一个移民中转站,所以,大多数的川人都以为祖上来自麻城孝感,其实未必!历史上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潼南塘坝王氏家族(含周边遂宁、安岳、大足、铜梁、合川的部份王氏)的字辈:一仲国正大,文学启洪先;祖宗维泽裔,永世胤朝元。
自1744年始修入川族谱,一仲两辈实未入川,因当时各方面条件简陋,况且文化有限,所修族谱甚简,再则年久失修、族谱残缺,曾误传是“三槐堂王氏”,而2015年重修族谱时经专业小组人员去鄂湘赣实地走访查谱考证,核实属“庐陵太原王氏-赣湘王氏”。祖居太原,唐僖宗中和年间(约在公元883年)从山西太原经蜀入赣,初居庐陵(今江西吉安),
后代某支在“江西填湖广”时西迁湖南邵阳,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30年),二十七世祖国玺、国铭、国琏及堂兄弟国治从湖南宝庆邵阳仁凤都经湖北麻城孝感徒居入川,国玺、国铭、国琏落业于潼川府遂宁下安里(即今重庆潼南塘坝),鼎足而居,后代人丁繁茂,在川渝开枝散叶,有迁居于云贵湘鄂粤赣皖者;国治落业于安岳龙台。重庆湖广会馆有族谱可查,
2、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
不知你所说的三川是哪三样东西。而且,四川省称呼的来源,是北宋初期四个行政监察区“路”的合称,与什么三川扯不上,我们来看看“四川”这个地名称呼的由来和演化过程。四川之地,起初称为蜀地,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沿岷江而下,迁徙至成都平原,到商周时期建立了蜀国。从而有了古称“蜀”,后来,在今四川之地有蜀国、巴国等小国家。
战国时期,秦国兼并蜀国、巴国,推行郡县制,在今川西设立蜀郡(治所在成都)、川东设立巴郡(治所在江州,即今重庆),西汉时,在今四川之地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时在全国设立了13个刺史部,今四川地区属于益州刺史部,三国时期,刘备建国“汉”,史称蜀汉。三国末年,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增设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就一直沿用梁州、益州的建制。
在这期间,今四川之地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更迭频繁,但是“蜀”或“巴蜀”的称呼一直存在,唐朝建立后,废除州、郡制,将全国分为十道,每道各辖若干州。在隋唐时期,“道”属于监察区名称,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此期间,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
因为此地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剑南道。而且,今四川之地的一部分例如剑阁以东地区,属于山南东道、山南西道管辖,宋朝建立后,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的二级制。同时,设置直辖于中央的监察区“路”,地位高于州(府/军/监),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将天下分为15“路”。后来增加到18路、23路,
起初,今四川之地主要分属西川路和峡西路。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把西川路拆分为益州路、梓州路,把峡西路拆分为利州路、夔州路,于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这四个“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在此期间,这里还设置了四川制置使的机构官职,因而,就有了简称“四川”之说。例如南宋邓深《柔远楼》诗中有:“四川形胜当前险,三峡波涛据上游,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送丘宗卿帅蜀三首其一》诗中有:“四川全国牙旗底,万里长江羽扇中。”元朝建立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了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当时“四川行省”的衙门驻成都路,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这是“四川”建省的开端,清朝建立后,在天下设置18个行省,其中就包括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