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青浦区 > 上海市徐汇区徐漕,徐汇区位于上海的什么位置算市中心吗

上海市徐汇区徐漕,徐汇区位于上海的什么位置算市中心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21 15:25:56 编辑:上海生活 手机版

1,徐汇区位于上海什么位置算市中心吗

徐汇区位于海市的西南部。徐汇区,东北侧与黄浦区毗邻,东临黄浦江,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西与闵行区分界,北与静安区、长宁区接壤。全境面积54.9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50.94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82平方千米。徐汇是上海较早基本完成旧区改造的中心城区之一。截至2019年8月,徐汇区下辖12个街道、1个镇:湖南路街道、天平路街道、枫林路街道、徐家汇街道、斜土路街道、长桥街道、漕河泾街道、康健新村街道、虹梅路街道、田林街道、凌云路街道、龙华街道、华泾镇。区人民政府驻漕溪北路336号。扩展资料徐汇区区划沿革1984年9月,上海县龙华镇和漕河泾镇划属徐汇区。 1990年底,从田林街道及上海县划出部分地区新建虹梅路街道。1992年7月,上海县龙华乡划归徐汇区。1994年3月,对原徐镇、天平、永嘉、枫林、漕北5个街道行政区域进行调整,撤销上述5个街道,建立徐家汇街道和新的天平路街道、枫林路街道。1998年5月,龙华乡撤乡建镇,易名为华泾镇。 2001年2月,龙华镇和漕河泾镇撤镇建街道。2004年,配合铁路上海南站建设和管理,调整漕河泾、龙华、长桥、康健、凌云路5个街道行政区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汇区参考资料来源:徐汇区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徐汇区位于上海的什么位置算市中心吗

2,徐汇区的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 ,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在肇嘉浜和李氵从泾两水汇合处附近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并与意大利人、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合作,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嗣后,徐氏家族世代汇居于此,遂称为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区境在唐、五代、宋时属华亭县,元、明、清时属上海县。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上海县,分属上海城、法华乡、漕河泾乡。民国 3年( 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扩张,今肇嘉浜路以北、华山路以东、陕西南路以西、长乐路以南地域划入法租界范围,其余地区分属北洋政府管辖的法华乡、漕河泾乡和法租界。民国16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设上海特别市,区境分属沪南区、法华区、漕河泾乡和法租界。抗日战争期间,华界先后属日伪上海市大道政府、督办上海市政公署和上海特别市政府管辖,分属南市区、沪西区,另有法租界。民国 33年(1944年),属上海特别市管辖,分属第四区、第七区、第八区(原法租界)。抗日战争胜利后,区境属上海市第七区(常熟区)、第八区(徐家汇区)、第二十六区(龙华区)。民国 36年(1947年)取消区的序号,直称常熟区、徐汇区、龙华区。1949年5月24日区境解放。1950年 6月,成立常熟区人民政府和徐汇区人民政府。1956年 3月,常熟区与徐汇区合并为徐汇区。1964年 5月,闵行区划归徐汇区。1982年 4月,原闵行区建制恢复,从徐汇区划出。1984年 9月,上海县龙华镇和漕河泾镇划属徐汇区。1990年末,辖有天平、永嘉、湖南、新乐、枫林、徐镇、斜土、漕北、宛南、田林、长桥、虹梅 12个街道和龙华镇、漕河泾镇。1991年对原湖南、新乐、宛南、漕北4个街道行政区域进行调整,撤销上述4个街道办事处,建立新的漕溪北路街道和湖南路街道办事处。1992年7月,上海县龙华乡划归徐汇区。1994年3月,对原徐镇、天平、永嘉、枫林、漕北5个街道行政区域进行调整,撤销上述 5个街道办事处,建立徐家汇街道和新的天平路街道、枫林路街道办事处。1998年5月,龙华乡撤乡建镇,易名为华泾镇。2001年2月,龙华镇和漕河泾镇撤镇建街道。2004年,配合铁路上海南站建设和管理,完成漕河泾、龙华、长桥、康健新村、凌云路5个街道行政区域调整工作。截至2013年12月,徐汇区辖有湖南路、天平路、斜土路、枫林路、徐家汇、田林、虹梅路、康健新村、长桥、凌云路、漕河泾、龙华12个街道和华泾镇;有居民委员会304个。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1007亿元,增长7.8%。2012年末户籍人口91.69万人,2012年末常住人口111万人。

徐汇区的历史沿革

3,徐汇区的经济发展

上海解放初,市人民政府继没收和接管官僚资本贸易企业和贸易机构后,建立了国营粮食、日用品、油脂等商业公司和供销合作总社,境内相应设立了国营零售商店20多家,工人消费合作社供应门店40多家。当时市场物资紧缺,特别是粮、棉、煤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严重不足,价格急剧上涨。为确保供给、稳定物价,全国实行了物资统一调度制度。1953年12月28日起,境内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私营米店全部改为国营粮食公司代销店。1954年3月和9月,又先后实行食油和棉布、食糖定量供应。从此,粮、油、糖、布的批发市场均由国营商业全部占领。在此同时,对境内私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以国营商业逐步替代私营批发商业,并与私营零售商店建立了批购、经销、代销等业务关系。1956年,全区私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市各国营商业专业公司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31个行业区店,对合营商店派驻了公方代表。个体小商店和摊贩除少数转入国营或合营商业外,也分别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撤并过多,经营过于集中的做法。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市不得不对严重匮乏的主副食品和部分日用品实行凭票、凭证、计划供应。1962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通过恢复部分城乡集市贸易,调整零售商业网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等措施,市场供应逐渐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人员思想被搞乱,服务质量下降,经营管理混乱,行业特色消失。加上供应网点收缩,集贸市场全部取缔,市场供应再度紧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经过放权让利,拓宽国营商业购销渠道,扶持企事业单位经商,发展集体商业和个体摊贩,开放各类集贸市场等一系列改革,区内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0年,全区零售服务门店由1978年的1200家增加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5.6万人;网点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22.35万平方米增加到31.17万平方米;区属商业企业(含服务业)销售总额由1978年的4亿元左右上升到17.59亿元(含区属部分工厂、企事业单位自营商业)。列为上海市商业中心之一的徐家汇商城建设已初具规模,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2012年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80.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39.76亿元,下降2.1%。全年商品销售总额实现2470.55亿元,增长1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0亿元,增长10.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85.61亿元,增长11.5%。徐家汇商圈继续推进业态调整和品牌升级,商圈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6亿元,增长0.3%。港汇广场仍是商圈销售的亮点,全年实现销售额34.85亿元,增长10.3%,其品牌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徐家汇商圈销售明显增长。 解放后,通过接管官僚资本和没收隐瞒日敌资产企业等措施,建立国营工业企业。对私营企业,采取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向他们提供原材料和信贷资金,帮助克服困难,恢复和发展生产。1954~1956年,对私营企业主要以公私合营形式分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主要以合作社(组)形式实现合作化。60年代前后,调整工业门类结构,进行经济改组,一批小厂合并联合或并入中型企业,发展电子、仪表等新兴工业和以出口为主的工艺美术工业。与此同时,在里弄生产组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街道工厂,区属部门工业也开始发展,区属工业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由于广大干部职工对错误路线的抵制,工业生产仍有所发展。1978年以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逐步配套改革,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奖金制度;调整和改革所有制结构,在保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适当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建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在原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的基础上,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990年末,境内共有工业企业646家,职工24万多人,当年工业总产值达114.38亿元,比解放初2.6亿元增长43倍,居全市第三位。解放初以小型轻纺工业为主的格局,已发展成为具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以电子、仪表为主要门类的新兴工业。 解放前,财政由国民党市政府统一管理,区无专门机构。税收由市直接税局常熟区办事处、市货物税局第六管理区、市财政局马当区复兴西路分征所、沪西区徐漕分征所分别征收。解放初,区内税收由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的市税务局和财政局分别征管。1950年3月,市货物税局建立徐家汇区稽征处。同年5月,成立徐家汇区工商业税普查分会,负责普查新开和漏报的纳税单位。6月,市税务局建立地方税徐汇区稽征所,负责区地方税征收。8月,成立市税务局常熟区、徐汇区分局。1952年9月,常熟区和徐汇区政府分别建立财政科。1956年3月,两区合并为徐汇区人民委员会财政科、市税务局徐汇区分局(简称区税务分局)。1959年,区财政科和区税务分局合并,1962年10月,财政与税务机构分设,恢复区财政科。1970年1月,再度合并。197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徐汇区办事处与区财政、税务部门合并。1972年成立徐汇区财政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2月,财政与银行机构分设。1978年11月起,恢复区税务分局建制,对外挂区财政局和区税务分局两块牌子,内部为一套领导班子。1950年8月~1990年底,区财政累计收入56.06亿元,支出8.78亿元。区财政累计收入中税收占57.65%。 2012年徐汇区经济总量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06.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8%,增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见图1)。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71.40亿元,增长0.6%;第三产业增加值835.19亿元,增长9.3%,占全区GDP的比重为83.0%。同年既2012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97.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109.08亿元,增长9.0%。全年完成税收收入286.00亿元,增长9.3%。现代服务业、商业、房地产业、工业四大行业税收占税收总量的比重达到91.3%。其中现代服务业完成税收110.47亿元,增长9.3%;商业完成税收56.61亿元,增长5.3%;房地产业完成税收54.18亿元,增长4.6%;工业完成税收39.80亿元,增长36.0%。全年区级财政支出125.40亿元,增长5.1%。 区内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的群众,信奉伊斯兰教,但境内无清真寺,也无教会组织。老年穆斯林约40人,经常去沪西清真寺和南市小桃园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民国时期,区境内已有回、满、蒙等少数民族。1953年常熟、徐汇两区合计有少数民族12个、1208人。解放后,少数民族生活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1990年,全区少数民族增至34个、5613人。少数民族同胞在各自岗位上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徐汇区的经济发展

文章TAG:上海市徐汇区徐漕上海上海市徐汇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