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虹口区 > 北京法源寺话剧,北京法源寺的作者是谁

北京法源寺话剧,北京法源寺的作者是谁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1-14 09:43:31 编辑:上海本地生活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北京法源寺的作者是谁

李敖

北京法源寺的作者是谁

2,北京法源寺的剧情梗概

00:00 / 00:54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北京法源寺的剧情梗概

3,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李敖写北京法源寺最后说

A。从文中的“更惊讶于”可知第一个横线应该是“已咬定”。“那些妄想靠小说笔触来说故事”说明主观上都不想加速小说的溃败,而是想挽回颓局。故答案选A。 无
是不是资源被删了?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李敖写北京法源寺最后说

4,北京法源寺的创作背景

2012年9月,台北结识李敖先生。先生问:我哪部小说可以改成戏?我脱口:北京法源寺。这部小说在大陆畅销,早时看过,且有兴趣于北京这座唐代古刹的缘分。于是,多次往返台北与先生沟通后,2015年底,终于得见话剧《北京法源寺》!80岁的李敖先生因病无法赴京观剧,只记得他告诉我:别在自己的作品里打转,不要舍不得自己,一定向前,而且终生向前! 李敖,字敖之,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有《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等100多本著作。《李敖大全集》是他大部分著作的合集,共80册,凡3000万字。2005年9月访问大陆,在北大、清华、复旦三所顶尖高校发表了名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的系列演讲。 晚清这段历史,波诡云谲,影响了中国,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看如何变革。看大事件中的志士仁人,看社会精英,看一个国家级的困局中,更多的侧面。是传奇,是故事,是真实,是志士;是启示,是传承,是精神,亦是佛儒!重温历史,可以惠及当下。其中,教化何等的忠孝,探讨怎样的义胆,弘扬如是的佛学。《北京法源寺》不得不排的戏!这部剧,在戏剧结构上,践行“中国戏剧”之品格,之审美,之义理,之精魂。在世界艺术的潮流前,思考今日吾国艺术生灵的使命和责任,承认古国华夏艺术的精彩,是自觉,亦是自信。吾愿为“中国戏剧”继承和发展,竭力担当。正是:高耸庙堂,人间戏场。开锣唱戏,法海真源! 小说《北京法源寺》,是李敖第一部长篇小说,重点突出国家命运,是一部晚清精英云集的阳刚作品。有儒士、有义士、有君子、有僧俗、有权贵、有奸佞,有豪情、有忠义、有决绝、有担当、有屈服、有悲壮。李敖说:《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以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士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等等,都在论述之列。这部文化格局、思想宽广的小说,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5,话剧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

这个话剧8月5日-7日会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由赖声川+王伟忠 创意双星连手出击风靡全世界的【表坊】[说相声] 再创颠峰 具体详情请见: http://www.chinaticket.com/ticket-12274.html

6,如何评价北京法源寺

今天的北京,气温略低。一早陪西瓜在小区里轮滑。寒风中,用手机敲下昨晚看完《北京法源寺》后的一些感想。苹果的手机果然不给力,电量从百分四十到自动关机的速度简直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所以能敲打出这么多内容,我也是real佩服自己。忘了几年前读的《北京法源寺》,久到西瓜爸说我看过时,我还振振有辞道:不可能,我自己看过的书怎么会忘?结果话剧开场五分钟后,我发现,呃,我还真的看过原著……非常对不住李敖……记不得的原因我估计有二:第一是因为书名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介绍法源寺历史的。也就是说书名和内容跨度比较大,不容易产生记忆。第二是书里涉及的晚清这段历史我了解不多,于是看过就忘了。anyway,我会把书再看一遍,向原著和作者致敬。《北京法源寺》讲的是晚清的一段历史,确切地说,讲的是戊戌变法的失败,是谭嗣同,是六君子,是袁世凯,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是光绪和慈禧,是荣禄和李鸿章……序幕起于法源寺方丈和小和尚的对话,引出谭嗣同谈生与死,肉身与灵魂,虚妄与永恒。继而历史事件绵延展开,抛去野史和戏说,尽量还原历史。但历史的错综复杂,到如今已经很难说是“真实”的了。例如慈禧,其实她一开始对变法是很感兴趣的,她何尝不想光复大清之荣耀。奚美娟老师演的慈禧非常好后面讲演员时再说。话剧以1921年法源寺的和尚和戊戌年的历史人物隔空对话展开,整部剧非常有张力,几对戏剧冲突展现得很好。比如康有为和袁世凯的属于剑拔弩张,光绪和慈禧的既有母子的温情,又有明里暗里的权力之争,还有观念的冲突矛盾以及二人之间尝试相互靠近但又注定不可能实现。当然,还会时不时地有一些好笑的梗让观众在沉重的历史题材和将近三个小时的观剧中保持一点轻松。比如慈禧太后在听到恭亲王的观点后会说:我同意你所说的,而且是不能同意再多……再比如说有各种方言适当地穿插所表现出来的喜剧效果。图片发自简书App图片发自简书App整部剧的主角有很多,比如康有为,光绪。但灵魂人物,我认为是谭嗣同,是那个潜心向佛,研究佛法的出世之人;是那个看到国家积难人民受苦奋而决心变法的改革者;当然更是世人所知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雄。沉稳慈悲是他,儒雅从容是他,举重若轻是他,慷慨激昂是他,舍身取义是他。剧里有他和康有为的对话,和光绪的对话,和小和尚的对话,最精彩的是最后一段夜访袁世凯的对话。每一场对话,谭嗣同的性格特征就愈加丰满。演员的台词功底太好了!在我心中,谭嗣同就是他这个样子了。说演员。我们的座位在二楼最远最偏处,亏得拿个望远镜,才看的清演员的表情。多亏这个决定,否则会是很大的遗憾。每个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好,当时只觉得光绪和慈禧的演员很眼熟,回来看一下演员表才知道光绪是周杰演的,慈禧是奚美娟老师演的。周杰的表演内敛而丰满,把光绪的无奈、雄心、怯弱都演出来了。只是年龄上要比戊戌变法时的光绪大的多。奚美娟老师不用说了,老戏骨一出场便知差距在哪里。但我最爱的,依然是谭嗣同的扮演者。李敖写的是历史小说,既是小说就不能把它当作史书来读。但无论是李敖的原作还是话剧,最打动人的就是浓烈的家国情怀。是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志士们,在国难当前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是积极求变的改革思想。无论是那段历史,还是作品,悲剧色彩是必然的。“即是极端的失败,又是极端的成功”失败是因为变法的失败,以六君子的血洒法场作为结束,成功的是以此揭开了对于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抗衡,是接下来的辛亥革命,是更多革命志士的涌现。话剧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小说中的“禅思”,舍生还是求生,善与伪善,死君与死士,当然还有生与义,大义与小义……所以说演员的台词量非常之大,两个多小时充满了激情,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铿锵有力的话语接踵而来。

7,法源寺

对,就是《北京法源寺》,主要是李敖先生的书在台湾一直被禁,大陆流传的基本都是盗版,我手里的一本就是盗版,质量还行!不影响阅读!
是不是《北京法源寺》作者 李敖 http://www.panlon.com/Book/3970/Index.shtml

8,北京法源寺的各方评论

导演 田沁鑫:“重温历史,可以惠及当下。其中,教化何等的忠孝,探讨怎样的义胆,弘扬如是的佛学。《北京法源寺》不得不排的戏!这部剧,在戏剧结构上,践行中国戏剧之品格,之审美,之义理,之精魂。在世界艺术的潮流前,思考今日吾国艺术生灵的使命和责任,承认古国华夏艺术的精彩,是自觉,亦是自信。吾愿为中国戏剧继承和发展,竭力担当。正是:高耸庙堂,人间戏场。开锣唱戏,法海真源!”田沁鑫说。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朱伟:事先想过她会另辟蹊径,却真没想到她会直面戊戌。因为直面戊戌太不容易——那么多专家热议,前前后后已经有那么多材料,那么多表现方法,要突破太难,也太容易让专家挑出毛病,吹毛求疵。但田沁鑫却就选这最具挑战性的直面,李敖的法源寺就只成为背景了。这倒也符合她的性格。我欣赏的也正是她这种抗压的创造力——她的作品,一定是她心志的重写。实话说,开场就把我镇了。真是一部好戏。能明显感觉田沁鑫在不断超越自己。其中的付出,只有她自己最体会吧。我真喜欢这部戏,为它鼓掌。剧评人 周健森:《北京法源寺》是中国戏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烧脑之作,用典密集,机锋频现,电光火石,惊心动魄。田沁鑫导演试图拨开时间的迷雾,带领观众重返百余年前的历史现场,复盘那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交锋。在高耸的庙堂之上,在热闹的人间戏场,我们目睹了一个又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伟大灵魂,我们倾听着他们如何参悟生死,如何面对荣辱,如何经历极端的失败与成功,我们触摸到他们那滚烫的赤子之心,我们理解了何为民族之魂魄。这是一堂呈现在舞台上的历史公开课,也是每个公民应当聆听的人生必修课。《北京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佳:用传奇加政论的做法营造出武侠的意味,《北京法源寺》是一出你没见过的戏。小说《北京法源寺》有些地方在文学界看来是有意“破格”,正所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李氏文笔自成一家。田沁鑫改编的文字也自成一格,不纠结于历史真实的考证,面对“博学的洪水猛兽”,她选择换个角度大刀阔斧,而这也得到了一向自视甚高的李敖的首肯,“我阅人无数,你可以的。”青年演员方桂林:如果说《蒋公的面子》是在打知识分子的脸,那么《北京法源寺》就是在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也曾有情有爱,香君在侧,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披孔孟之道,收拾起大地山河,献己之身,唤同胞觉醒。导演所展现的不是一个个假大空的人物,而是一个个身处时代洪流,真心爱国的中国式英雄!庙堂高耸 奚美娟、周杰领衔演绎凶险政变“庙堂高耸,人间戏场。开锣唱戏,法海真源!”话剧《北京法源寺》根据李敖先生同名小说改编。讲述“天公无语对枯棋”的沉疴晚清,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爱国维新派人士,在光绪皇帝提出维新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之后,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百日维新”过程。故事起自唐代古刹北京法源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三位核心变法人士因共同的信仰结拜于此,也因共同的追求而游走奔波于清廷的政治权利核心。他们与光绪皇帝讲新法推新政,与以慈禧为首的实权势力做斗争,危机时刻却错信了握有兵权的袁世凯,导致变法在短短103天内夭折,慈禧废黜了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而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时过境迁,康有为与梁启超故地重游,师徒二人却因“保皇还是革命”的政见而分道扬镳、缘尽于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导演田沁鑫介绍:“晚清这段历史,波诡云谲,影响了中国。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看如何变革,看大事件中的志士仁人、社会精英,看一个国家级的困局中更多的侧面。重温历史,可以惠及当下。”为演绎这段发生在晚清帝国风云际会间的传奇往事,田沁鑫寻找到了一批出色的实力派演员,更是另辟蹊径找到了一种再塑历史人物的方式。从皇族,到士林,再到寺庙僧众,每个出现在《北京法源寺》里的历史人物都将跟人们之前的认识不太一样,不是要颠覆,而是还原。其中,由奚美娟出演的慈禧太后,从逻辑思维到语言方式再到举手投足间尽是有据可考,而周杰饰演的光绪帝上下求索、求新图变、求不负期望,可是作为“儿皇帝”,只能深陷国运惨淡的悲情伤感之中。贾一平扮演的谭嗣同,侠肝义胆孤独坚定,却为臣有忠、为兄有义、为夫有情。方旭饰演的康有为由一个世纪的先知,变成下一个世纪的小丑,历史造化弄人。吴彼扮演的袁世凯,承担历史的骂名“粉墨登场”之后,渐渐浮现刀枪剑戟中的枭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特别邀请黄小立、李文启、李永贵、马迎春四位老艺术家饰演清廷贵胄,当他们以稳健的台风围坐时自成气场,与锋芒毕露的维新一派互为掣肘。人间戏场 田沁鑫、李敖思辨戊戌禅意机锋李敖小说《北京法源寺》机锋逼人,禅意超然。小说里高谈阔论、酣畅淋漓,你一言“树立论点”,我一语“据典回击”,有史学、政论的底气,早在十几年前就深深打动过田沁鑫:“它充满了哲思的对话,但如果舞台上光有对话,没有故事,戏的脊梁骨就会弱。”田沁鑫说,“我不敢说有机锋。我对这部戏的思考体现在时空的设定上和故事的推进上。”田沁鑫透过舞台上展现宫廷、民间、寺庙三重空间、将戏剧事件浓缩在惊心动魄的10天之内,以历史为背景,更多着眼于个人的处境与灵魂,将“生死、鬼神、僧俗、出入、士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等等冶于一炉。正如田沁鑫所言,是传奇,是故事,是真实,是志士;是启示,是传承,是精神,亦是佛儒!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介绍:“话剧《北京法源寺》从文本积淀到剧本编创、从导演手法到演员表演以及舞台呈现,各方面都体现出了国家话剧院坚持原创的探索精神,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很高兴能将这样厚重的、有价值的作品引进到国家大剧院呈献给更多的观众,也期待田沁鑫导演的这部原创大戏能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取得圆满成功。”国家话剧院院长、同时也是《北京法源寺》的出品人周予援介绍:“《北京法源寺》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正是要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历史上一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倾听那些影响中国命运的思想交锋,从而感受和思考中国近代最黑暗时期一批文化思想巨人寻找救国之路的心灵历程。这部戏虽然讲的是历史,但对于我们民族当下时代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李敖喜欢田沁鑫戏剧作品中的“禅意表达”,田沁鑫则欣赏李敖字里行间的文化大格局。改编《北京法源寺》曾改了12稿。

9,北京法源寺地址

坐10路公共汽车在牛街南口下,向北那个十字路口向东走,见一个丁字路口,就是在路口东北角处有一个伊斯兰建筑的路口,那个建筑俗称大绿包。这个路口向北50米路东侧,看到民委招待所的楼后面那有个东西走向的胡同向东进去,胡同口是家回民饭店。由此胡同向东走100-150米左右,先看到中国佛学院,向东就是寺门。在佛学院与寺门之间有一个售票窗口,参观票价5元一位。

10,京城古迹丨法源寺由来称悯忠

法源寺位于西城区法源寺前街,从寺门走到菜市口,只有八百多米的距离。 这是北京 历史 最久的佛教寺院,唐太宗初建时赐名“悯忠”,用以祭祀东征十万忠烈; 南宋遗臣榭仿得抗元失败,在此绝食自尽;明末将领袁崇焕蒙冤枉死,遗骸被部下冒死盗往寺中超度; 而在文学作品《北京法源寺》当中,这里是近代戊戌六君子清谈和停灵的地方。 历史 千折百转,法源寺内千载苍凉,忠魂跨千年相会在此,于丁香雪海间,见证芸芸百姓、岁岁年年。 01 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 “贞观十九年,太宗悯东征士卒战亡者,收其遗骸,葬幽州西十余里许,为哀忠墓;又于幽州城内建悯忠寺作佛寺,以超度之。” ——《春明梦余录》 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辽东,痛失将士十万而未果,退至幽州城,于出征誓师处建悯忠寺,以祭祀东征的十万忠魂。寺中有阁名为“悯忠”,当时有一个谚语:“悯忠高阁,去天一握”,即言悯忠阁之高耸非常。 同年,玄奘遍历天竺十七载,携657部佛经,于正月二十五返抵长安,“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佛教自此又兴盛了两百年,“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直至会昌灭佛为止。 天宝十四年(741年),安禄山反唐,效仿太宗在悯忠寺东南角建了一座十丈宝塔,高过主殿悯忠阁。此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又为部下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效仿安禄山,在西南角建了十丈高的“无垢净光宝塔”,而后又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如今,两座十丈高塔早已在岁月中湮灭,只留下一块“无垢净光宝塔颂”碑石作为见证,这也是北京市内现存惟一完整的唐碑。 此后,唐武宗兴道灭佛,大毁寺庙。因为碍着太宗皇帝悯怀忠烈的初衷,幽燕八州寺庙中惟有悯忠寺得以独存。 然而,悯忠寺存在得太久了,逃不开 历史 的规律。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悯忠寺尽毁,之后屡毁屡建,又屡次易名,直到清雍正年间,雍正帝将此寺更名为法源寺,开戒坛传戒法事;1780年,乾隆帝亲临寺院,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悬于大雄宝殿,现在还可以看到。 02 古拙建筑外形下的“文博馆” 今天的法源寺,南侧为唐悯忠寺遗址,而剩下的面积和唐代相比依然规模较小。 法源寺虽在岁月中“缩水”,但建筑之古拙精美却未曾改变。全寺共有六进院落,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到北分别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和藏经阁。整座建筑呈逐步缩小态势,第一进院落从山门到天王殿,占去全庙纵深的四分之一,此后每进院落的深度逐渐缩小,在空间上环环相扣,却又若即若离。寺中僧侣称之为“经过 历史 选择和后人赋予的纵深感”。 从毗卢殿到藏经阁的这一段建筑布局历来多为专家学者称道,认为它别具一格,欲纵先收,可称为寺中精华。 相对于前面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毗卢殿体量减小,东西两庑向中间靠,压缩空间后有意形成一条狭长的窄道,直到观音殿一堵灰墙前,青砖墁地,景致静谧,让人以为到此为止。但继续前行,穿过墙上的月洞门,眼前豁然开朗,藏经阁面阔五间,阁前树影摇曳,别有洞天。 时间赋予建筑厚重 历史 ,也在其中留下诸多精华。法源寺内存有大量历代文物经卷,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毗卢殿内有一尊高近5米的铜铸佛像,造型为毗卢佛身下有千瓣莲座,每瓣都铸有一尊小佛,因而被称为“千佛绕毗卢”,为法源寺镇寺之宝。殿前摆放着一块大水缸状的太湖石,原为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制作、被誉为“镇国玉器之首”的“渎山大玉海”,后来乾隆帝将“渎山大玉海”的上半部分购置后安于北海团城并配置新的基座,寺内现在保存的是清代新做的“大玉海”,以及原本的元代基座。 这还只是寺内所存文物之零光片羽。寺内存放、展出大量佛造像、壁画、碑石、经幢,如东汉陶佛坐像、东吴陶魂瓶、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宝级珍贵文物,造型精美,风格各异,不一而足。 作为法源寺 历史 文化街区的“题眼”,法源寺山门外是一片宽阔的公共空间,常有老人与孩子在这里休憩活动。寺内西侧为中国佛学院所在地,设有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佛教学历教育,学僧来往于法源寺内外,与古迹、丁香为伴,更为千年古寺增添了一份活力与安然。 03 忠魂归来,以瞻家邦 小说《北京法源寺》的作者李敖认为,法源寺是中国早期的忠烈祠。佛寺最早以“悯忠”为名,也为之后逡巡千年的浩然之气埋下了伏笔。 《北京法源寺》是台湾作家李敖所作长篇小说,后来还被改编成话剧,在舞台上反复上演,也让这座古寺为更多人所熟知。在文艺作品中,戊戌变法始末被凝聚在惊心动魄的十天,法源寺内风云变幻,汹涌的、决绝的、壮怀激烈的,愚昧的、固执的、病入膏肓的,中国清末图景如同电影,历历倒影在这座“人间戏场”。 在小说当中,谭嗣同死前曾到法源寺与方丈谈禅论佛,变法失败后,又曾被京城义士偷运回法源寺停灵,然而据考证,杜撰的成分居多。但在真实的 历史 上,法源寺的来客却从不缺少志士与忠魂。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曾任江西信州太守的谢枋得因南宋灭亡而蛰居闽中,不幸被元人俘获,北上拘于悯忠寺中。元人诱其做官,将谢枋得押到文天祥就义处,威胁道,“此地系文丞相砍头处”,谢枋得听后仰天大笑:“当年与吾友同榜登科,今日又能与吾友同游地府,岂不幸耶!”回悯忠寺,绝食而死。 明代江西籍人士为纪念其忠烈行为,在法源寺北设立榭仿得祠,供奉榭枋得塑像,至今仍保存完好。 明朝末年,崇祯帝被清军反间计所乘,临危夺帅,拘捕抗金名将袁崇焕,并于崇祯二年(1625年)九月初七凌迟袁崇焕于西市。 袁崇焕的部下佘义士冒死盗其头颅,秘送法源寺,恳请法师为之超度后掩埋于自家后院,此后隐姓埋名,家族世代守墓,至今已有390余年。 随着文物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佘家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四处奔走,呼吁有关部门重修袁崇焕墓及祠堂。1984年,袁崇焕墓和祠堂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20年,佘幼芝去世。这位明末英雄与佘氏家族的故事,到此画上了句号。 04 丁香花事动京城 苦难挫折,多为诗家幸事,古迹高阁,从来都是文艺诞生之地。 法源寺的丁香诗会由来已久,自明代而兴,至清代而盛 ,成为皇亲贵胃和文人墨客钟爱的好去处,每逢春和景明,寺僧必备素斋,邀集京城名士前来赏花赋诗,纪晓岚、龚自珍以及宣南诗社等,都曾咸集于此。 到了清朝末年,寺内丁香已极为繁茂,乃至于号称“香雪海”,而法源寺亦被称为“香刹”,与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和天宁寺的芍药并称为“南城四景”。(点这里查看往期文章《京城古迹丨天宁寺塔——北京市区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1917年,齐白石只身来京,白天在琉璃厂卖画刻印,晚上就借住在法源寺的僧舍休息。彼时的齐白石尚未成名,画作鲜有人问津。一天,高等师范学校国画教师陈师曾偶然在琉璃厂见到齐白石的印和画,十分欣赏,于是立刻到法源寺寻访,“晤谈之下,即成莫逆”。后来,陈师曾赴日时,带去的齐白石作品被日本收藏家悉数买下,且画价颇高,齐白石于是声名大噪。他后来曾这样记述,“我的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 1924年春天,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问北京时曾至法源寺,由梁启超、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以及数十位文人陪同,参加为他举办的赏花会。泰戈尔被美景打动,留宿寺中,徐志摩留下陪同。当夜,月色如水,香影浮动,泰戈尔与徐志摩于海棠花下作了一夜的诗。后来梁启超集句成联赠与志摩,上联意指西湖,下联则言法源寺,文句纤巧灵动,仿佛能看到当时夜色: 临流可奈清癯,第四桥边,呼棹过环碧; 此意平生飞动,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2002年,中断了88年的丁香诗会再一次在法源寺中举行,而后每年4月都会如约而至,连同络绎不绝来此访古赏花的市民,在法源寺千年的生命中绘上欢乐灿烂的一笔。 在某种程度上,古寺与逝者,在彼此的对照中共同写入 历史 ,须臾与无穷在此间交织,又在花香中得以延续。 历史 需要被记载,也需要被记得。2021年12月13日,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4年前的炮火与罪行不敢稍忘,30万同胞的死难和鲜血更不能稍忘。每当紫金草盛开,记忆延续,用“记得”告慰逝者,也让今者自强。

11,求话剧中经典独白或朗诵材料

话剧台词: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麦克白》,曹禺:《日出》、《家》、《北京人》、《雷雨》, 郭沫若:《蔡文姬》(女)、《屈原》、《虎符》(女) 电影台词:《流浪者》、《囚徒》 诗歌:古诗:《蜀道难》、《将进酒》,现:《再别康桥》、《南方的夜》、《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 散文:《献给妈妈》,《海燕》,《观潮》(古)

12,首都剧场话剧学生票价

一般学生票都是40和80,但是学生票不能上网买,只能带着学生证到票务中心买,一般学生票的作为都不怎么样
首都剧场演出信息查询:http://www.ztpiao.com/theater.asp?id=24场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首都剧场座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交通便利,它是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常于1955年交付使用,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 剧场的音响、灯光及一些其它设备现在均以更新为目前较为先进的控制系统。剧场舞台台深21米、高22米,备有吊杆42道及各式灯具。舞台台口宽12米、高7.5米转台直径16米。两席为上下两层,共可容纳1200人,可以接待大、中型的话剧、歌舞、戏曲、会议以及其他艺术活动。首都剧场在1955年正式交付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使用,先后在本剧场上演了如《茶馆》、《雷雨》、《天下第一楼》、《推销员之死》、《哗变》等一系列中外名著,为我国的话剧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乘车路线: 108、104、111在美术馆或灯市西口下车
文章TAG:北京法源寺话剧北京北京法源寺法源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