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岩的层理构造可以反映沉积动力流的状态,甚至可以根据砂岩特征的组合来判断其沉积的环境。砂岩沉积受水流动力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纹层结构,砂岩是源区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在盆地中堆积形成,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粒含量大于50%。
1、乐山大佛4次闭眼,为什么一个石雕像也会有动作?
传闻乐山大佛共四次“闭眼”,分别发生于1962年、1963年、1976年和2000年,而乐山大佛建成于803年,距今1200多年,早不闭眼晚不闭眼,为何建国后闭眼?答案很明显,所谓眨眼只是人们一厢情愿。乐山大佛是一座自唐玄宗年代开始建设的大型佛教雕塑,依托于山体,处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由于水势较急在此河段常发生事故,可能由于这个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宗教信仰,玄宗时代开始在造大佛像,
由于大佛工程量巨大,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建造时很多岩石脱落掉于江河内,无意中使河水流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传闻在乐山大佛建成后河段内的事故确实少了很多,也个乐山大佛增添了很多神奇的色彩,从古至今吸引着文人墨客、游人到访参观,
大佛的设计相当精巧,考虑到了雨水对大佛从冲刷,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千百年来保护着大佛,起到了防止雨水侵蚀保护大佛的作用。但毕竟千百年过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佛和建成时的已经相当不同,其实大佛是彩色的,先雕刻出外形,然后在相应的地方涂布相应的颜色,发髻自然是黑色、嘴唇是红色,当然眼睛仁也是黑色,造就了大佛慈悲的形象,
但颜料不像岩石,经受风雨侵蚀会逐渐地脱落,而历朝历代也会对大佛进行修复,经过修复脱落脱落修复历程,大佛的眼睛看起来就像是睁闭一样。网络流传的图都是因为大佛眼睛上色彩脱落的结果,并不是大佛真的如活人一样睁闭双眼,看似玄妙的事,从物理化学的角度看则相当简单。大佛历经千年依然端坐在那里,石头制成的它不悲不喜不为外物所动,更不会视民间疾苦而闭眼、哭泣,所有的只是人们一厢情愿加上去的想象而已,
2、砂岩石有哪些特点?
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粒含量大于50%。绝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是源区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在盆地中堆积形成。岩石由碎屑和填隙物两部分构成,碎屑常见矿物:石英、长石、白云母、方解石、粘土矿物、白云石、鲕绿泥石、绿泥石等。填隙物包括胶结物和碎屑杂基两种组分,
常见胶结物有硅质和碳酸盐质胶结;杂基成分主要指与碎屑同时沉积的颗粒更细的黏土或粉砂质物。砂岩沉积受水流动力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纹层结构,常见的有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等。水动力较强且稳定是,砂质颗粒均匀搬运沉积,形成平行层理,但是层理面未必水平,水动力稍弱时,会形成槽状交错层理,这只要是因为沉积下来的颗粒还会顺着水流方向推进迁移。
若迁移面平整则形成板状交错层理,当砂质颗粒沉积以重力流为主时,会呈现快速堆积来不及分层的现象,即块状层理。因此,砂岩的层理构造可以反映沉积动力流的状态,甚至可以根据砂岩特征的组合来判断其沉积的环境,例如自下而上若依次为砾石滞留沉积,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或板状交错层理砂岩、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或板状交错层理砂岩、水平层理泥岩相时,我们可以判断这一套岩石为曲流河河道沉积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