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说的“南阳”是南阳郡,非今南阳,所以躬耕地不是今南阳,而是今襄阳。这里显然诸葛亮用“南阳”指代郡治宛,实际上这是一种惯用用法,如《后汉书》“南阳,洛阳城南七百里(约今500里)”、《南都赋》“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孙坚传》“比之南阳”、《张绣传》“张绣在南阳”这里的“南阳”都是宛城,是不能理解为南阳郡的。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是指现在河南的南阳吗?
当然了,从建安十三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第二年)曹操设襄阳郡以后,不仅汉水南岸的隆中不属于南阳郡,连汉水北岸的樊城也不属于南阳郡了,唐代更不用说了。除了白痴,谁还会把襄阳称为南阳?就像我们今天说去南阳开会,襄阳人还能腻腻歪歪说这个南阳是隆中吗?在隋唐时期,由于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南北割据的局面,南方文人不再将诸葛亮作为“光复中原”的楷模,北方民众和官员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和崇拜,也逐步加强了对“躬耕于南阳”和南阳诸葛庐的认知和回归,
由于唐代南阳与襄阳已不存在汉水为界的问题,宛县已改名为南阳县,今隆中地区属于襄阳县也不存在任何异议。所以,南阳诸葛庐与“躬耕南阳”在表述时也不存在任何矛盾,不像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隆中与“躬耕南阳”挂钩时要扯出诸如“属南阳邓县”、“不属襄阳”、“郡望说”、“汉水如何如何”等等条件来圆这个说法,故隋唐文人在谈及南阳诸葛亮时大都比较直白和简洁,
加上这一时期诸葛亮“躬耕南阳”和诸葛亮开始由历史人物向艺术形象的过渡,所以出现了大量记述南阳诸葛亮的诗文和碑记,一改南北朝时期只有隆中“亮家说”,没有南阳“躬耕说”的局面。丁保斋在所编《隆中志》收录的胡曾的《隆中山》两首问题很大了,其一:“乱世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安得先生出草庐,
”其二:“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钓。当时未入非熊兆,几向斜阳叹白头,”(见《隆中志》第101页)按《隆中志》的观点,这两首诗名《隆中山》,肯定是在隆中所作,是在咏吟隆中的孔明遗迹。但第一首诗我们在前文已经引用过,是收入《卧龙岗志》的同为胡曾的诗,南阳所收该诗的名称为《咏史诗•南阳》,这就针尖对麦芒了,同一首诗,同一个人,两个名称,两个地点。
肯定是一个真,一个假,孰是孰非?其实,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难解决,查查这首诗的来源《全唐诗》一切就都清楚了,《全唐诗》卷六百七十四第二十八首为《咏史诗•南阳》,第三十首为《咏史诗•渭滨》,正是《隆中志》所收入的两首胡曾的诗,但名称不是“隆中山”,而是“南阳”和“渭滨”。显然,《隆中志》在胡曾诗的收录上,采用了“移花接木”、“指鹿为马”的错误手法,误导了读者,
2、诸葛亮在哪里出山的,南阳还是襄阳?
一、弄清几个问题(1)诸葛亮什么时候“躬耕南阳”的?(2)三顾茅庐的时间(3)诸葛亮做《出师表》的时间(4)南阳郡、宛县、卧龙岗、邓县、南郡、襄阳县、隆中、襄阳郡的关系。二、回答以上问题(1)《三国志》记载“(诸葛)玄卒,亮躬耕陇亩”,所以诸葛亮躬耕的原因是“玄卒”,这一年是197年,诸葛亮年17岁,
(2)227年做的《前出师表》有“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尔来二十一年”,看以看出三顾茅庐发生在207年,诸葛亮年27岁。(3)228年诸葛亮做《后出师表》,(4)据《后汉书》记载襄阳属南郡,不属于南阳郡。据《晋书》记载,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瞎原南阳郡的樊城、邓县,三、诸葛亮躬耕地1、首先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所以躬耕地在“南阳”。
2、据《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记载,南阳郡、南郡以汉江为界,所以,躬耕地必在汉江以北,显然不是今汉江以南的隆中,3、207年刘备三顾茅庐,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瞎原南阳郡樊城、邓县,227年诸葛亮做《前出师表》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显然此“南阳”不包括邓县、隆中(习凿齿言隆中属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