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区别不大诸葛亮当时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在地理上区别不大,三国时的南阳指的是南阳郡,下辖37县,古时的县面积比较小,现在的南阳市下辖13个县市区,虽说古时与现代南阳管辖的区域有所差别,但基本上是不会超出南阳盆地的区域。二、卧龙岗武侯祠为证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魏晋时降魏的蜀国故将黄权和他的族人建庵祭祀,位于南阳城西四公里的卧龙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祭祀和纪念诸葛亮的地方,其中的武侯祠是全国诸葛亮祠庙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一座。
1、河南南阳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我是东北人,按理说没什么权力去评论南阳的,可是我的网上的朋友还真有很多南阳人,我有个微信群的群主就是南阳人,因此无疑让我对南阳就有了更多的的好感的!还真去过南阳,所以对南阳的印象还是挺深刻的,前些年,曾几次去过去郑州,有一次负责接待的朋友恰巧老家就是南阳人,在安排完去了少林寺参观完之后,他说要带我们几个不错的朋友去他们家看看,他就弄了台中型面包车,拉了我们七八个人去了南阳,而他的老家则是在豫西的大山中,所以那一次就去了南阳,进了豫西的大山之中!那一次的南阳之行也就让我记住了南阳,南阳的美好的印象就留在了我的心中!所以看见这个问题也就简单的说了几句,以表示我对南阳的的怀念,及对我那个南阳朋友的怀念之情吧!最后祝南阳的新老朋友们开心快乐,幸福安康,祝南阳更富裕更美好!【社会现象,家庭问题,独家观点,解惑释疑。
2、三国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是同一个地方吗?
那必须是同一个地方,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卧龙岗武侯祠为证!南阳,夏朝就已经建城,东汉时已名满天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下面有三个理由:一、地理位置区别不大诸葛亮当时隐居的南阳和现在的河南南阳市在地理上区别不大,三国时的南阳指的是南阳郡,下辖37县,古时的县面积比较小,现在的南阳市下辖13个县市区,虽说古时与现代南阳管辖的区域有所差别,但基本上是不会超出南阳盆地的区域,
二、卧龙岗武侯祠为证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魏晋时降魏的蜀国故将黄权和他的族人建庵祭祀,位于南阳城西四公里的卧龙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祭祀和纪念诸葛亮的地方,其中的武侯祠是全国诸葛亮祠庙中建立最早、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一座。诸葛亮的旧将为了表示对诸葛亮的敬重建祠庙,肯定是经过多方求证认可,最后选定的地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今的南阳市就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三、南阳市当时在全国的地位决定三国时,南阳郡治宛(即今南阳市中心城区),宛当时是陪都,全国第二大城市,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当时宛城有点像今天上海在全国的位置。诸葛亮当时隐居于此,与其说是隐居不如说是静心求学,掌握全国信息,选择合适时机入世,从这一点来说,宛城是一个极为理想的地方,经济、文化发达,信息畅通又可以和天下名士频繁交流、交换信息,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的南阳是指现在河南的南阳吗?
当然了,从建安十三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的第二年)曹操设襄阳郡以后,不仅汉水南岸的隆中不属于南阳郡,连汉水北岸的樊城也不属于南阳郡了,唐代更不用说了。除了白痴,谁还会把襄阳称为南阳?就像我们今天说去南阳开会,襄阳人还能腻腻歪歪说这个南阳是隆中吗?在隋唐时期,由于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南北割据的局面,南方文人不再将诸葛亮作为“光复中原”的楷模,北方民众和官员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和崇拜,也逐步加强了对“躬耕于南阳”和南阳诸葛庐的认知和回归,
由于唐代南阳与襄阳已不存在汉水为界的问题,宛县已改名为南阳县,今隆中地区属于襄阳县也不存在任何异议。所以,南阳诸葛庐与“躬耕南阳”在表述时也不存在任何矛盾,不像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隆中与“躬耕南阳”挂钩时要扯出诸如“属南阳邓县”、“不属襄阳”、“郡望说”、“汉水如何如何”等等条件来圆这个说法,故隋唐文人在谈及南阳诸葛亮时大都比较直白和简洁,
加上这一时期诸葛亮“躬耕南阳”和诸葛亮开始由历史人物向艺术形象的过渡,所以出现了大量记述南阳诸葛亮的诗文和碑记,一改南北朝时期只有隆中“亮家说”,没有南阳“躬耕说”的局面。丁保斋在所编《隆中志》收录的胡曾的《隆中山》两首问题很大了,其一:“乱世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主不自垂三顾,安得先生出草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