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周平王在镐京无法立足迁都洛阳。西周时期洛阳在周平王迁都之前一直是陪都,设立陪都洛邑的目的就是为了震慑商朝遗孽作为军城,周天子还摆出杀手锏铸鼎震慑天下(老子有钱有装备,铜在当时不止是贵金属还是制作武器的战略物资,说白了就是显摆)东汉末年为啥是陪都呢。
1、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当时镐京和洛邑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平王东迁”被视为西周时代的结束,东周(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开始。镐京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洛邑则位于河南洛阳市,(平王东迁路线)平王为何东迁?“避戎”说和“受逼于秦、晋、郑诸侯”说《史记•周本纪》“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冦。”周平王东迁的原因,古代史学家大都认同司马迁的说法,认为周平王东迁是为了西边犬戎的威胁,
(犬戎之乱)周朝时,四方的少数民族被称为“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而从周宣王始,犬戎逐渐成为周王朝主要的外部威胁,特别是到周幽王的时候,西夷犬戎攻入镐京,杀周幽王,已至即位的周平王为避犬戎,只好东迁,然而,这种说法在近年来,颇受质疑。钱穆《国史大纲》提出:“《史记》不知其间曲折,谓平王避犬戎东迁,犬戎助平王杀父,乃友非敌,不必避也。
”(各诸侯势力大增,王室衰微)其实,历史上很少提及在东周末期,有一段“周二王并立”的时期(周平王与周携王),此时周王室内部大乱,实力也大不如前,各诸侯国相继崛起,秦占岐西之地、晋吞并小国,占河西之地、郑据河西之地,齐开拓沿海地区。各诸候深知现在形势的变化,但毕竟周王室才是正统,余威尚在,他们需要“一个周王”承认他们所霸占的周朝土地的“合法”性,
自然而然,最终留下的“周平王”与各诸侯达成了某方面的承诺,以至于在各诸侯的帮助下,晋文候杀死携王,拥立周平王。秦国想要吞并西边更多土地,晋、郑等国想要更好控制周王室,便“胁迫”周平王东迁,自己还取得一个护送天子,忠诚之名,自然灾害频繁所迫(西周主要封国)早在文王时期,就由于干旱缺水,文王迁徙到程邑。三年之后,又从程邑迁至丰邑,古文献明确指出是因为干旱灾荒,
《逸周书•大匡》:“维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诏牧其方”而从周厉王到周宣王,不仅旱灾不断,还频发地震。宣王末年,由于西北关中一带连年干旱,洛、泾、渭三川干涸,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再加上岐山一带的地震频发,人民已经不能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生活。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曾指出“厉幽宣平凡历一百五十余年,而旱灾与人民之流徙不绝于诗,此国史上一大故也,
”洛邑处于周朝的中心,是西周在中原地区的重要据点,具有有利于周对四方诸侯征收赋税,掠夺东方,南方财富,囤积物资的优势。西周末期,诸侯集中于洛邑周围,其政治地位也随着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综合考虑,洛邑是周最适合迁居的地点。总之,关于平王东迁还有多种说法,多种原因,欢迎大家一起补充,如果我有写的不对的地方也欢迎大家纠正,谢谢,
2、西汉的首都本来是洛阳,为何后来刘邦要迁都长安呢?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历经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山东定陶登基称帝,史称“汉高祖”。刘邦虽然已经登基称帝,但是定都何处的国事问题还没有解决,此时咸阳城已经被项羽烧成一片灰烬,他如何能在一片废墟上建立强盛王朝呢?定都何处让刘邦陷入困境,左右为难。一、刘邦最初为什么选择定都洛阳?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刘邦在沛县起义,自封沛公,后来率领自己的团队投靠了项梁,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突袭项梁,项梁战死。随后,章邯北上灭赵,赵王歇兵败逃亡巨鹿,很快巨鹿也被章邯包围,楚怀王派两路军队,一路由项羽率领北上救赵,一路则由刘邦率领西入秦关,并相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拿到了率先入关的指令非常高兴,他的运气总是那么好,至少在起点上就比项羽高,项羽北上救赵,歼灭秦帝国主力军以后,可谓是一战成名,成为诸侯盟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