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知道办义学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他为义学准备了义田,用租金收益支付日常费用,不足的就靠乞讨弥补。武训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训决定将乞讨来的钱,除了自己的生活费以外,全部捐献用来办义学,给穷人孩子读书,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七义行,亲自召见了他,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赐名武七为武训。
1、武训义学?
1887年冬,崇贤义塾竣工,第二年春天正式开学上课,屈指算来,是120年前的事了,现在的学校名字叫冠县柳林镇武训小学。武训目不识丁,但办学的事情毫不含糊,他不仅设置了校董事会,负责学校的一切事物,而且为义学的生存做好了打算,武训知道办义学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他为义学准备了义田,用租金收益支付日常费用,不足的就靠乞讨弥补。
在那个世代,这所义学不仅为贫寒人家普及了文化,也培养了一大批热衷于仕途功名人士,当时有一个叫沙明远的学生,曾在义学上学,走上仕途,曾任国务众议院议员,1924年任绥远省教育厅长。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大兴学堂,于是这年崇贤义塾改为私立武训第一初等小学堂,清灭亡,改为私立武训小学。开办初,不是利己高级两等班级,
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被日军控制成为奴化教育之场所,抗战胜利,这里成为抗日高小,兼办初中班,,随后武训师范学校创办,武训小学又改为师范附小。1956年堂邑县撤销,柳林划归冠县,学校改为冠县师范和冠县师范附小,过六年,师范拆除,附小改为柳林完小。历尽沧桑,1984年,“武训小学”的牌子又在崇贤义塾旧址悬挂起来,
2、大家如何评价山东武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武训是一个山东贫农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贫困,武训没上过学,不识字。武训一直在家务农,十六七岁开始在远房姨夫家做长工,他的姨夫是个读书人,凭借知识创造了不少财富。在姨夫家的两年长工生活,让武训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他大概在十八九岁,开始以乞讨为生。这主要是当时满清社会经济几乎崩溃,到处都找不到工作,连长工都无法做,
而靠打零工,根本无法养活自己,武训迫不得已开始行乞。这里要说一说清代的乞丐,清代乞丐是要分类的,一种是临时乞丐。这种基本都是在家乡有田地,或者有工作,因为荒年无法在老家生存,被迫临时逃荒乞讨,一旦灾年过去了,这些临时乞丐还会回到老家种地,不会一辈子乞讨。另一种,就是职业乞丐,这种就是以乞讨为生,属于丐帮。
不要小瞧这些乞丐,他们家里通常有些财富,不会比贫农要穷,但这些职业乞丐社会地位极低。当时有所谓下九流,乞丐和娼妓地位一样,都属于下九流,古代的下九流,一般会被家族赶出去,不得写入族谱,死后不得葬入祖坟。所以,武训作为职业乞丐以后,全家人,包括两个哥哥和四个姐姐都极度反对,武训还是做了乞丐,几年时间赚了几个钱,但社会地位很低。
武训是个老实人,他认为自己一辈子无法脱离乞丐的身份,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文化,所以,武训决定将乞讨来的钱,除了自己的生活费以外,全部捐献用来办义学,给穷人孩子读书。他花费了30多年时间,用乞讨所得购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用他们供养了2所义学,收了上百名穷人孩子读书,这230亩田,来得可不容易。历史记载,武训为了乞讨收入较高:“拿大项”、“蝎子爬”的节目,或给人当马骑,供人取乐,甚至吃粪便、砖瓦,
3、武训是个怎样的人?
乞丐历来被世人认为处于社会底层。一个人沦为乞丐也许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不得已的苦衷,但是既然是乞丐,一般情况下可能是做不出什么大事的,但是在清朝末年的山东有这样一位乞丐,行乞一生干出了惊动皇帝的大事,并且成为以乞丐身份记入正史的第一人,那么他是谁?他又做了些什么呢?这个人就是清末山东堂邑县武庄的乞丐—武训。
武训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和当时中国千千万万的贫苦农民一样,原本没有自己正式的名字。因为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训这个名字实际上是多年后朝廷为嘉奖他的兴学义举而给他赐名为“训”,以示朝廷对他创办义学来训导贫苦学生的支持和鼓励,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贫苦农民要想填饱肚子不至于极寒而死就已经是一项难度不小的目标了,遑论读书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