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回纥兵部分卜居洛阳,这些人也成为洛阳回族的一个来源。古城洛阳的少数民族多,是作为古都遗留下来的事情.,洛阳全市皆有满族分布,市区满族多为建国后为支援洛阳工业建设,由全国各地来到洛阳定居的,除回族与洛阳有着较早的渊源、满族和清王朝的入关统治有关、蒙古族为避世乱而隐姓洛阳之外,其他兄弟民族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洛阳的经济建设调动而来的。
1、洛阳古称洛邑,洛阳为什么会有“周公营造洛邑”之说?周公是哪里人?
周公本姓姬,来自于西岐。西岐即西土,小邦周所居,周祖名为弃,弃乃帝喾裔。帝喾五帝一,建都河南地,濮阳二帝陵,帝喾与颛顼。史前大洪水,治水弃从禹,河洛三代居,夏后首善地。弃后即周人,奉夏作农吏,夏衰失其位,西窜于戎狄。从此不务农,与戎融一体,饮毛与茹血,不用青铜器。即使与戎融,仍遭戎攻击,与戎姻或战,被迫四迁徙。
中土大邑商,奉天四海一,北疆迈幽燕,南方越湘溪。西土至流沙,东界到海底,于是小邦周,臣商朝大邑。从此战戎狄,周人满底气,战戎屡获胜,特命周伯西。古公亶父立,戎俗方贬低,从此向中原,不断文明习。周人既称臣,却阴谋叛机,中央征淮夷,都城必空虚。西人会孟津,振振立反誓,血流能漂杵,姬发终胜利。从此周代商,周人返故里,
武王登嵩山,只为把天祭。武王周公兄,周公武王弟,灭商第二年,武王即归西。临终嘱周公,迁都夏后居,河图洛书源,河洛富王气。周公测日影,以定土中地,土中在嵩山,是以营洛邑。天地之中久,而今世产遗,九鼎迁新都,天子受殷礼。以应王居中,四贡均道里,天子居中坐,四周称戎狄。都洛大周成,成周名所依,大周成康治,德化居中地。
2、洛阳和三门峡原本是一家人,1986年,为何会出现两市分家?
我是亲历者,一九八六年以前,洛阳地区和洛阳市并存,洛阳地区行署作为河南省政府的派出机构管理豫西的十四县、两个县级市(三门峡和义马),洛阳市政府管辖五个城市区和郊区共六个县级行政区划。实际上,一九七二年洛阳市曾短暂管辖过孟津具,后在一九八六年前又管辖过孟津县,新安县和偃师县(当时还不是市),到了一九八六年,上边提出市带县来发展工业,遂将原洛阳地区所辖六个县又分给洛阳市管辖,原临汝县(现汝州市)划给平顶山市管辖,三门峡市升格地级市,辖灵宝,渑池,陕县(现三门峡市陕州区),卢氏四县和县级义马市,原洛阳地区主要机构迁往三门峡,组成新的地级三门峡市政府办公机构,原县级三门峡市机构改为湖滨区政府办事机构,
3、洛阳的瀍河区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古城洛阳的少数民族多,是作为古都遗留下来的事情.。其中回族人口位居第一,满族、蒙古族人口分别次之,其他还有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42个少数民族。除回族与洛阳有着较早的渊源、满族和清王朝的入关统治有关、蒙古族为避世乱而隐姓洛阳之外,其他兄弟民族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洛阳的经济建设调动而来的,在洛阳,除汉族世居并遍及全市之外,各少数民族,尤其是以回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多是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与汉族杂居,因而民族特性较为鲜明。
新中国成立之前,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市区、郊区和附近属县,居住城镇者自成街道,居住农村者自成村落,如洛阳市东关、北窑、马坡、塔湾,宜阳县韩城乡西关,偃师北窑、缑氏,洛宁县王范镇,嵩县德亭乡南坡,新安县五头乡、铁门镇等,满族主要分布在市区和栾川县、嵩县。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市区和栾川、汝阳、孟津等县,其他少数民族在洛阳及所属9县(市)分布虽广,但数量较少。
回族喜爱清洁,比较团结,精明能干,有经商传统,据载,该民族是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其风俗习惯受伊斯兰教影响。从回族的出现与成长来看,它既信奉伊斯兰教,又不断与汉族融合,属于缘起于我国的原生民族,其个案性较强,隋唐时期,阿拉伯及波斯(今伊朗)人来到洛阳经商或从事宗教活动,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定居者通过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洛阳回族的先民,成为洛阳回族的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