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上海有艺术底蕴我国现代艺术在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起来,1986年百名歌星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在演唱会,标志着现代音乐在中国开始蓬勃发展,崔健、魔岩三杰、黑豹、唐朝、高晓松、老狼等一批批人开始在市场上展露头角,而上海则有海派传统,这时候的深圳了。
1、深圳有多少房产属于香港人?为什么?
你好,我是来自深圳的本地资讯创作者,一直比较关注深圳的各类民生问题,房产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你提到的这个问题,说深圳房产一半属于香港人,这个判断相当武断,而且是没有事实根据的。首先、我们做一个分析,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一般房产在香港人手上,我觉得应该是基于四类:1、当年部分深圳本地居民的逃港人士成了香港人,但是他们做为深圳原居民在所在村享受了村民待遇,现在很多拆迁确权都有提到,原村民,香港籍,
但是这一批人相对于庞大的深圳房地产来说,只能说占极小一部分;2、就是早年“三来一补”时代,很多香港人来深圳做生意,实话说他们确实置办了很多房产、厂房等。这其实是香港人拥有深圳房产最大的一批人;3、深圳发财的老板们,前些年有部分选择入籍香港,他们一般也是拥有房产的,这也是一部分,但现在这一类人不多了,就算出去,也是直接出国,而不是入局香港;4、普通香港市民到深圳置业,这一类人有,但其实不算特别多,真正买得起香港的,很少来这边买,
总体来说,香港人持有深圳房主要是这四类,没有特别的数据做佐证,所以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据。但这一般都是早期的,近几年没有太多了,换句话说,这些都是当年的存量,其次、深圳的存量房(深圳户籍放开以前,房子不限购)的所有者主要是深圳原居民,早期建设者(也就是房价特别便宜,违建管控特别松的时候就来深圳并置业的人),“三来一补”时代的香港投资人。
增量房积分入户放开后,大量购买商品房的市民,这个时候香港人购房其实已经不多了,特别是最近几年,买房还是主要是深圳市民和国内其他地方投资客。综上所述,深圳的存量房(限购政策前)和增量房(限购政策后)应该是5:5左右,而存量房中的“三来一补”香港人、深圳原村民中的香港人、后期移民香港的深圳人、普通香港市民在深圳持有的房产最多在5%-8%上下,可能还没有这么多,后期香港人抛售的情况无法估计。
2、除了GDP,深圳与香港的差距在哪里?
这是我在问答里面,见过问得最好的一个问题!深圳与香港,还有较大差距,内地与深圳,也有较大差距,呈现阶梯形势,深圳与香港,两个超级大都市,我们很难去形容,这两个城市,到底谁更强,因为衡量一个城市强与弱,标准太多。香港在金融、国际航运、文化教育、企业管理制度、人均收入水平、城市管理制度等方面领先深圳,
同时深圳在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活力、人才储备和吸引力、总部经济集群、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女装、珠宝等行业,领先香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香港软实力方面,领先于内地众多城市,包括深圳、广州、乃至北京和上海,而深圳在科技制造、加工产业等方面领先于香港。对此,我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城市的升维之战城市维度的差异深圳与香港,其实在维度上存在差距,深圳目前的维度处于2.5,香港处于3.0,北京和上海处在2.4-2.6之间,广州处于2.1深圳:每个城市的经济,都有自己的增长极,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支撑点,深圳的支撑点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水平的加工业,最后才是金融产业。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到GDP的比重为36.7%,高于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也就是说,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经济的支撑点,其次,高水平加工产业,女装、珠宝、电子科技是深圳经济的三个宝,这三个产业占比深圳GDP超过30%,
所以说:深圳是靠第二产业在迅速40年时间,成为了中国一线城市,并且超越广州。换句话说,深圳的经济结构和质量都是非常高的,金融危机对深圳的经济影响不会很大,香港:支撑香港经济有四大行业:地产、金融、进出口贸易和旅游并称香港经济的四大龙头产业,这四个行业带动了香港的持续繁荣,但是也给香港经济带来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最直观的就是香港经济的增速,会弱与国内众多城市,为何?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地产、金融、进出口贸易、以及旅游这四个行业都会受到极大重创,香港有需要国家来支援,才能挺住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