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创办了经心书院、襄助了崇文书局;任职湖广总督后,改造江汉书院、经心书院,创办了两湖书院;1891年,开办算学堂,将外文、商务列入必修课;1892年,开办矿业学堂;1893年,开办自强学堂;1902年搬建自强学堂,改为方言学堂;1913年国民政府将方言学堂改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更名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1897年,开办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开办湖北工艺学堂和武昌东路高等学堂,是为中国最早的工业专科学校;1898年后,又开办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军医学堂、湖北铁路学堂;1903年,张之洞又将两湖书院、江汉书院、经心书院合并,改建为两湖大学堂;然后,又陆续兴办了湖北省立武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两湖总师范学堂、湖北师范专习所;4、百年前,张都督还在武汉办了近60所中小学、甚至还创办了湖北敬节学堂、湖北育婴学堂等专门培养幼儿教师和婴儿保育员的学校;据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的统计,全国各省留日学生共计5400多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1360余名,占了四分之一,所以湖北在当时有派遣留学生先进省之称。
1、为什么湖北拥有那么多高校?
历史地位,一直是焦点!首先,武汉在清政府时就有五国租界,吸引来一批国外人士居住,因此产生了一定的世界交流,引导了武汉被动发展商业和工业!清政府索性把武汉作为工业发展的基地!其次,到了民国时期,武汉有武昌汉口两个直辖市!发展力持续跟上!然后,解放后中央政治局中南局就在武汉,这让武汉的政治地位的上升和经济地位的上升进行多重上升!洋务运动,开办学校之处!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了对抗西方国家的科技,也为了强大清政府的军事科技和国防科技,大力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
于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起,后又相继创建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两湖大学堂(原两湖书院)等,直到今天,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都是从他所创办的学校一直延续下来的高校!解放后的国家定位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给予武汉的发展定位是中部的区域中心,是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新式学堂林立!再加上地理位置原因,湖北九省通衢,武汉居于长江边,水运发达,交通便利。
因此,国家调集了很多资源来发展武汉,包括很多其他高校的院系资源,拆分进入武汉的大学里面!国家想借此武汉发展,以此带动中部地区发展,想把武汉做成一个辐射点!我举个例子:华中师范大学,前身是本地的华中大学和河南迁过来的中原大学师范科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是河南中原大学和一堆中南区高校的法商科系。等等确实有点多,我算了算有十几所武汉的大学,都有外面的院系插进来的!,
2、为什么湖北武汉有那么多高校?
在武汉求学多年,这个问题曾与人多次讨论。根据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最新高校名单,武汉以80所高校的数量仅次于北京的91所、广州的82所高校位居第三,但是大学生数量超过130万,位居全国第一,武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高教中心,这样的格局是怎么形成的呢?武汉高校众多,第一要感谢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
在他的领导下,湖北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起,后又相继创建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两湖大学堂(原两湖书院)等,到1907年张之洞离任时,湖北全省新式学堂达1512所,学生56671人,教职员5103人。今天,武汉地区的许多著名院校都是从张之洞创办的学堂中延承而来,如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
1949年后,中央政府对武汉的定义是:武汉是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她的辐射面积是华中地区的若干个省,是超越湖北的存在。那么,作为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国家在武汉开办一系列大学,起到的是为华中地区培养人才的责任,再加上地理位置原因,湖北九省通衢,武汉居于长江边,水运发达,交通便利。所以院系调整时搬运了很多资源来充实武汉,
3、武汉的大学生为什么那么多?
1、拉长两百年或者五百年的时间分析一下?古代以八股取仕,古代四大书院分别是岳麓书院、地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白鹿洞书院、地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下;嵩阳书院、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也就是嵩山少林寺的附近;应天书院、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的古城南湖畔。四大书院,都讲孔孟之道、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这些的;有没有发现,都距离中部核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不远,都在一、两个小时最多三小时车程之内;都是两三百公里的路,最远的商丘,也就是五百公里多一点;这四大书院找个中间点,无疑,还是武汉;2、近代以来,破八股、兴白话,抑孔孟、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