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这充分说明黄河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变黄了,但东汉时绝不是黄河变黄的初始时期,关于黄河变黄的具体时间当前有两种分析,分别是地理学以及历史学。古代的古人也在关注考察过黄河之水究竟变黄在什么地方,千百年来,做为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流行着一句关于黄河水清浊之分的谚语。
1、黄河是什么时候变黄的?
黄河最初的名字并不带“黄”字,而只有一个字就叫“河”,以“黄河”二字出现在文献中的时间,大约是从东汉时期开始,《汉书·沟洫志》中写道:“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这充分说明黄河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变黄了,但东汉时绝不是黄河变黄的初始时期,关于黄河变黄的具体时间当前有两种分析,分别是地理学以及历史学。
从地理学上分析,黄河变黄的时间至少是在1万年前,依据是黄土高原的地质演变过程,根据地质分析,当前的黄土高原在2000万年前还是一片湖泊,范围从青海一直到河南,当时地球上的狂风很常见,风力作用下不断将湖泊周围泥沙带进这个大湖,这为后期黄土高原土层积累打下了基础。后来因为印度板块不断挤压欧亚大陆板块,所以大约在1500万年前,黄土高原开始隆起,湖泊面积逐渐缩小,再后来经过了700万年的隆起过程,在距今约800万年的时候,黄土高原正式具备了雏形,再往后我们就比较清楚了,西部狂风持续向黄土高原输送泥沙,这说明黄土高原在800万年前就已经沙土云集了,
再看黄河,古黄河最早形成于大约115万年前,只不过当时还不是海洋水系,真正发育为东西走向大河,并汇入海洋的时间大约是距今10万年--1万年,当时的黄河就已经开始流经黄土高原了,所以那个时期黄河的水肯定也是浑浊的,毕竟黄土高原形成之初就缺乏有效植被覆盖,河流经过之时肯定会带走泥沙,因此保守估算,早在1万年前黄河就已经变黄了,但开始的浑浊程度并没有后期那么明显。
而从历史学上分析,很多人则认为黄河是从先秦时期逐渐变黄的,依据是《诗经》中《国风·魏风》当中的一首魏国民歌,名字叫做《伐檀》,但这首民歌当中所描写的河流并不一定是指黄河,民歌原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其中“河水清且涟猗”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河水清澈荡起涟漪”,但全文并没有明确说这条清河是哪一条河,当时的魏国疆域大概包含今晋南、豫北、陕东、冀南等区域,该区域内清河数不清,不能因为黄河宽,就认为该河流指的就是黄河。
2、黄河是从哪段流域开始变黄的?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在北方大地上蜿蜒流淌,雄浑壮阔,然而黄河又是一条闻名世界的富含泥沙的河流,对于黄河水泥沙含量之高,历史上居住黄可岸边的人们喜欢用一句名言来形容:“斗水升沙”。意指取十碗黄河浑浊水,澄清后就可取得满满一碗泥沙,这样的泥沙与河水比例,以经足够骇人听闻了,黄河全程流域依地形,段落,生态,植被,岩土,气候,水系等分布情况,黄河水的水质其实是大相径庭的。
世人都知道黄河裏挟泥沙,浑浊泛黄为特色,所以历史上这条大河才一直被人们称作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喀拉巴颜山北麓,从黄河源头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这一段河道,得益于地势平坦,植被良好,降水稀少稳定,支流岔水注入较少,人烟稀少,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等综合因素影响等,黄河水在源头附近的段落区域,水质是清澈干净的。
即便夏秋季偶而下一阵暴雨,黄河水短时间内微黄,但也会很快自行调节恢复清澈透明度,黄河水经青海流向比邻的青甘川交界处,也就是人们俗说的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黄河水在这块青藏高原土地上徘徊绕了几个圈,并没有继续在甘肃境内流淌,反而是又转身折头流回青海省境内。严格的讲,黄河从发源地到上游水质清澈见底这一自然现象,确确实实维持到了青海贵德地区,
在黄河青海贵德段,黄河中流淌的河水依旧基本保持着青碧颜色,这和黄河中下游通常见的深褐黄色浑浊水体,明显截然不同。其实古代的古人也在关注考察过黄河之水究竟变黄在什么地方,千百年来,做为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流行着一句关于黄河水清浊之分的谚语:“天下黄河贵德清”!由此可见,黄河水清浊之分界,经过现代人实地沿河科学踏勘,再加上古人长期观察总结,黄河水究竟从哪一段流域开始变黄变浑浊的,大致上就有依据事实而定的结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