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镇合一的武汉,必定叫大武汉,1937.7.7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转移武汉,这时候武汉是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实行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方针,新华日报发布了保卫大武汉的文章,歌曲因为武汉保卫战的失败,市民大学工厂机关转移重庆,湖南等地,武汉人口急剧减少,由1937年的135万,次于上海,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武汉人口才逐步恢复,但是也没有达到37年水平,1949年统计人口武汉在前五,今天之武汉,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沉沦,现在已经凤凰涅槃,重新起飞,复兴大武汉之辉煌,上图飞机上拍武汉一角感谢大家支持关注本人,欢迎留言讨论。
1、如何评价民国时期武汉的城市地位?
晚晴时期张之洞那批人的重视,汉阳造,重工业一直影响很深,民国时也以内陆运输为主,在经济中占了很大比重。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影响力,武汉鼎盛时期都比现在广州地位高多了,根本不在一个档次经济:开埠至解放百多年,武汉有47年是驾乎津门,直逼沪上,广州经济离第二差远了,第三都保不住政治:武汉两次短暂做过民国首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辖市,1949-1954年驻武汉的中南局还管辖广州及广东全省。
2、民国时期的武汉有多厉害呢?
先谢了,武汉市最早是由原武昌县,汉阳县,汉口市三处于一九二七年合并为武汉市的,清末一九一一年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及新军在武昌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第一枪,从此武昌就成了辛亥革命的圣地。北伐结束后,孙中山当选大总统时曾将武汉市定为中华民国首都,虽然时间很短,抗日战争中民国政府由南京迁往重庆时,又将武汉定为陪都,也有了保卫大武汉的武汉会战,当时的民国政府大楼现在都还保留完好,
汉口是开埠较早的镇,是四大名镇之一,它是武汉的商业中心,在民国时期就有了“东方芝加哥”的美称,武汉也是民国时期唯一和上海并称大上海,大武汉的城市,武汉有张之洞所刅的汉阳铁厂,它在抗日战争时期生产了著名的步枪以当时民国领导人蒋中正的名义称为中正式步枪,所以武汉在整个民国时期地位非常重要,无论从它的历史,战略,经济等方面讲。
3、为什么民国时,武汉被称为大武汉?
武汉之大,,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聊一聊,规划之大(大气,气派气魄),地域之大(这里指城区,而不是辖区:),实力之大(:人口,经济之大),地位之大,自明朝成化年汉水改道从大别山北汇入长江起,后来统称武汉的汉阳部分分出来的汉口就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为天下四聚了,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天下四聚,汉口为首,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汉口现在最繁华之,朱仙镇已经消失了,说起大武汉,其实我认为是大汉口先叫出来的,凤凰卫视有纪录片大汉口,上图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说到大武汉,不得不提张之洞,张南皮,督鄂17年,在湖北尤其武汉发展工业,学校,创立新军,扩大汉口(外围建张公堤),建平汉铁路,粤汉铁路,,,从1895年至1913年,武汉地区有厂矿28家,仅次于上海的83家,多于天津的17家、广州的16家;同样居全国第二的还有资本总额,仅次于上海,多于广州、天津,
从1896年至1905年,汉口对内对外贸易额增加一倍多。1906年,汉口进出口贸易占全国贸易额的12.04%,几乎接近上海的水平,清末日本驻汉口总领事水野幸吉当年写道:“与武昌、汉阳鼎力之汉口者,贸易年额1.3亿万两,夙超天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进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芝加哥(美国第二大都会)。
”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的对外贸易总额始终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常居全国第二位,当时的武汉大有“驾乎津门,直逼沪上”之势,成为当时唯一可与沿海几大通商口岸匹敌的内地口岸,下图,汉口1912年,孙中山在武汉的4天时间里,巡视楚望台、访问武昌都督府;凭吊阳夏之役战场,提出重建兵工厂;巡视英租界,勘查被清军烧成废墟的汉口街市正是在这几天里,从水患治理到三镇布局,再至水陆交通,孙中山对武汉的建设和发展有了一整套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