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的语言是在关中方言的基础之上向中原地区靠拢,平王东迁以后,春秋战国五六百年,天子之都在洛邑,春秋时期在王城(洛阳市西工区),战国时期在成周(今天洛阳城东,白马寺的东边)。天子肯定也将一些关中方言带到了中原,最终与中原原有的方言相结合,而形成了雅言,雅言就是当时的标准语言,通行于整个华夏地区。而在春秋以后关中地区就归秦国所有,
秦国人驱逐了犬戎,但秦人在向西的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戎人进入到关中,融合进秦人之中。相应地,秦人的语言之中也有一些戎人的言语成分,在战国时期,东方各国的百姓不大看得起秦人,甚至把秦人当成蛮夷,我想秦人和东方人言语的不同也是导致秦人被歧视的一个原因。春秋战国的五六百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华夏族第一次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群体。
这五六百年间,洛阳始终是天下的中心,虽然周王室威权不再,甚至一落千丈,蜷缩在洛阳周围很小的区域之内。但是洛阳城毕竟是天子之都,具有很大的象征性,以洛阳为中心而形成的雅言,也成为华夏族的通行语言。就连孔子在来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向苌弘问乐的时候,也学会了雅言,孔子后来教书的时候所使用的都是雅言,《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到了秦始皇的时代里,秦始皇本人未必是说关中方言的,虽然整个秦国肯定是以关中语言为主的,我们要知道秦始皇本人小时候是在赵国长大的八九岁才回到了咸阳。不过,最终秦国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秦人的语言虽然和雅言不同,和很多地区都不同,但这会儿的秦人完全可以自豪地把关中话大声地讲出来了,可惜好景不长,秦始皇去世后,秦王朝轰然崩塌。
接下来的西汉王朝,其首都也继承了秦朝在关中立国,而且,整个西汉一朝都是采取了“以关中治关东”的策略,对整个东方都是防范的。西汉前期的君臣来自东方,比如刘邦、萧何等人肯定是讲彭城一带的方言,但是,几代人之后,他们也就完全接受了关中方言。这就好比开国之初的那些功勋,很多都是终身讲方言,而如今他们的后代都是一口京片儿。
不过,作为天下的整体,通行语言显然不是关中话,这还要从整个西汉时期关中与关东的二元对立来说。整个天下尚且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东西对立,在整个西汉一朝始终存在着,关东地区的百姓并没有接受关中地区的方言,进入东汉以后,来自南阳的土财主刘秀在洛阳登基称帝。整个东汉一朝,最终实现了东西方民众的融合,我们这个汉民族的最终形成也就是在东汉时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