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应该了解师傅的水平,选择继承的内容。连中医院,都是西医比中医多很多可见一般中医人才青黄不接严重,不是一年两年了,但好在政策还是兼顾到了中医的传承问题,所有医院都有名中医选派了继承人,这是唯一感到欣慰的事情,不然,这次疫情,集全国中医恐怕无人可用。
1、中医师承教育你了解多少?
我老爹是中医,12岁跟伯伯学医(主要背汤头,了解药性),14岁到药店学徒跟掌堂师傅学医并且学制药,每年回老家跟伯伯交流,27岁到外游历,跟江西二个老人(二兄弟,原清宫御医)学放麻诊和天花(到一个村寨,找有钱人家小孩还没有出天花、麻诊的给放天花、麻诊苗,出完后产生抗体),一学8年,到36岁开始单独行医,学了整整24年;在治天花、麻诊上我老爹说救不活的还沒有人被救活过;老爹说能救的没死过。
但他老人家有句口头禅,郎中是阎王与病人中的中人,没有什么病都能治好的医生,也没有无药可治的病,同样的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的无法救,有的却很简单,因人而异,解放后老爹在医院上了几年班,受不了拘束辞职了,一直搞单干,到79年走了,一生没带徒弟,有几个喊师傅的,但也没怎么认真,所以也算不上徒弟,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学医太苦,再有中药药性变化很大,难以掌握;因为药性与产地、采收季节、生长年限、炮制方法等等都有关系,上世纪60、70年代推广赤脚医生,把这些东西搞乱了,后来他给人处方后常常要病人捡来的药给他看看,否则还不放心。
2、中医师承条件需要哪些?
中医在古代又称德医,真正的好中医皆心怀仁爱,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匡扶正义。他们选的学生暨徒弟,也必须是同道同德,品学兼优,良师益友忘年交,只可遇不可求。这里所谓的求,意思为,好学生,好徒弟不是考出来、找出来的;而是德系一脉,良缘内牵;机缘一到,师徒方能遇到见面,好的师生缘,都是师傅找徒弟。老话说,千里马长有,而伯乐难寻,
3、中医师承应该了解哪些东西?
中医师承应该了解师傅的水平,选择继承的内容:1、对于少部分师傅具有一或几技之长(全国不足千人),要挖掘整理这个特长的理论依据和用药特点;2、对于极少数(全国不足10人)能够融汇贯通的师傅,需要共同研讨经典,了解其理论渊源,总结整理其用药特点,总结其学术体系;3、对于热爱中医而技术不够的老师,要做朋友,互助互爱;4、对于啥都不懂还吹牛拍马的老师,敬而远之;5、对于干着中医还诋毁中医的老师,要笑而避之。
4、什么是中医师承,哪里有学习中医的学校?学习中医从哪里开始学?
本人是高中毕业,就业跟誉为名老中医的家父学中医,算是家学,后来参加成人高考湖北中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取得文凭,三十多年来比较喜欢关注中医行业的政策,现象,及其前途,应该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长话短说,仅做参考。总得说来,因为政策的偏失,市场经济的吊诡,中医行业就业,执业越来越成问题,八十年代,还有名老中医家门继承的政策,后来不了了之了,九十年代后期,不是学校出来,中医子女基本没有继承家学的,以至于绝大多数中医家学失传,至为可惜,
再说,学院派出来的中医,好不容易通过关系(送礼,尤其是城市小医院,乡镇医院)进入医院,没有几个第一就业从事中医的,有几个不久也会想方设法改行,因为西医打吊瓶,做手术成了医院创收的主要手段,中医再好,也赚不到多少钱,还要配置药房,药库,看着养活闲杂人等,于是,中医越来越边缘化。连中医院,都是西医比中医多很多可见一般中医人才青黄不接严重,不是一年两年了,但好在政策还是兼顾到了中医的传承问题,所有医院都有名中医选派了继承人,这是唯一感到欣慰的事情,不然,这次疫情,集全国中医恐怕无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