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查到有这么一段记载,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建造洛阳。当他们来到泉州时,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洛阳”,当时想法是,作为养老房,一要有电梯,二要出门方便,最好离公交地铁站近,三要方便购物和就医,四要有活动休闲的地方。
1、西周为什么准备建都洛阳,洛阳好在哪里?
关于这个问题,本人查到有这么一段记载,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建造洛阳。如下:初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将营成周,居于洛邑,而未果。至是王欲如武王之志定鼎于郏鄏,卜曰:“传世三十,历年七百,”二月,使召公先相宅。三月,周公至洛,兴工营筑,谓之王城,是为东都,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也。”周公又营成周,
2、泉州洛阳桥和洛阳有什么关系?
在今天的福建泉州,有一座多孔石桥,名为洛阳桥,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明明是建在福建,为什么却叫洛阳桥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座桥的故事,一、洛阳桥的得名洛阳桥,又称“万安桥”,位于今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北郊10公里处。北宋皇祐年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近4年,是我国著名的巨型海港梁式多孔大石桥,开创了在海港建设大石桥的先河,
洛阳桥(今福建泉州)洛阳桥初建时全桥长834米,宽7米,有500个石雕护栏、28只石狮子、9座石塔,46个桥墩,47个桥孔。全都是由花岗岩筑成,铺设桥面的石板长10米,宽1米,重达10000公斤,是福建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茅以升称赞其为“福建桥梁中的状元”,与赵州桥、卢沟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那么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很早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唐朝初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时常发生,不少中原人南迁。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多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这些南迁的人民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发展生产,当他们来到泉州时,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洛阳”。
二、洛阳桥与泉州洛阳桥地处泉州城东北洛阳江口,是福建与广东北上的交通要道,也是厦门、福州往来的必经之地,是东南沿海的通衢之地,现在仍是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往来的必经之地。在修桥之前,人们一直靠以渡船往来江上,但是春夏季节,雨水上涨,加上海水涨潮,搭渡翻船而葬身江中者,难以计数。宋代,泉州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海港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的交通条件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需求,顺应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趋势,在泉州知府蔡襄的号召下,当地商民集资1400万两白银兴建了这座跨海大桥,实现“长虹卧波人争越,闽海四洲变通途”的愿望。洛阳桥畔的蔡襄像洛阳桥的建造过程异常艰苦,主要是因为洛阳江在连江接海之处,深受海水侵蚀之苦,桥基必须特别坚固,防止海潮侵蚀,
洛阳桥对世界桥梁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做出了三大贡献。第一,造桥工匠们创造了一种新型桥基——筏形基础,筏形桥基是指人们先沿着桥的中轴线抛入江中大量石块,然后延伸出一定宽度,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再在上面建造船形墩。这种桥墩被认为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洛阳桥的桥基宽度约25米,长度500余米。第二,当地人民发明了种牡蛎加固桥基的办法,
开始抛下去的巨石非常散乱,连接度差,石块间空隙不一,在这样的桥基上建桥必然不稳固。牡蛎是在当地比较常见的海产软体贝壳,具有固着性,它的壳可以附生在岩礁或者其它的牡蛎壳上,繁殖能力很强,以牡蛎固基就是利用牡蛎的这种迅速繁殖的特性,把原来松散的石堤胶结成牢固的整体,防止基石被潮水冲走,这种以牡蛎加固桥基的办法,是世界上率先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建筑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