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州后,才发现常州也是个爱吃猪头肉的城市,大街小巷的卤菜摊上都有猪头肉卖,甚至还有的摊主挂上了“六合猪头肉”的幌子招投标揽顾客。后在常州日报读到已故记者江宛平女士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卜弋桥的猪头肉,专门介绍周松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猪头肉,吃的是记忆,尝的是乡情乡味。
1、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担心会毒死吗?
现在厨师技术水平好,处理得当问题不大,而且很多人抵挡不住这种极其鲜美的滋味,有一种越有危险偏越要尝试的感觉。要说古代,中国人食用河豚可以追溯到先秦,《山海经》卷三《北山经》,记载有“赤鲑、䰽䰽”,就是䱡鱼,一名江豚。而且人们已经认识到吃河豚会毒死人“多䰽䰽之鱼,食之杀人”,但是依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热情(真是吃货自古就有),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收录了“鯸鮧鱼中毒方”。
晋代《吴都赋》中写人们用在蒸和煮的方法来烹制河豚,口感肥润,豫章人(江西)将其视位佳品,唐代的宫中皇室可能也有食用,有记载李林甫感谢唐玄宗赐食物中有“鯸鮧、鲑鱼”。后面不详细介绍了,反正一直有食用情况,到了清代吃河豚的地区更广泛:山东文登制作河豚鱼干,天津河豚菜名气很大,南通、江阴、镇江、靖江、常州、扬州等地风气更盛,“河豚为江南最尚之物”,
(李渔《闲情偶寄》)说到中毒,古人也很聪明的,有毒就解毒呗。刚提到的《金匮要略》中给的方子是:“芦根煮汁,服之即解,”唐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凡中其毒,以芦根捣汁和蓝靛饮之。陈粪清亦可”,还有本《膳夫经手录》写的是“灌蒌蒿汁复苏”。到宋代,人们对河豚毒和解读更深认识,不仅仅是蒌蒿、芦荟这些,可用“水调炒槐花末及龙脑(冰片)水、至宝丹、橄榄子”来帮助解毒,
元代的名书《饮食须知》里面又解释:其实一般河豚中毒都无解的,那些药方效果都不好,鸭血灌下可以解一般的河豚毒。明清的在此不赘述,总结下故人解毒基本两种措施:一是预防,宰杀之后除去所有杂物,洗干净长时间蒸煮,加入一些中药;第二就是补救,一些植物性汁水喝中药汤汁甚至是加一些粉末来解毒,比如明代提出的加干胭脂,清代有人用的把橄榄、青蔗、笋根、金汁或槐花一起炒来捣成粉末状,加水服用。
2、常州哪家的猪头肉好吃,口感有什么不同?
常州,是一个美食之都,几乎大大小小的饭店都有猪头肉供应,以冷盘、爆炒居多,说实话,猪头肉别有风味,欲罢不能。笔者是吃猪头肉长大的,故对猪头肉有特殊的感情,六七十年代,家里很穷,到过年拎只猪头回去煨煨,年就打发了。把猪头刮洗干净,剔去骨头,切成大块,汆水冲洗干净后,放入大铁锅中,翻炒出油,加入老冰糖、姜葱、水、酱油,大火烧开,滗去浮沫,小火煨烂,还未上桌,早已饥肠辘辘,口水滴滴了,
后在扬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吃了不少猪头肉,算是过足了瘾,扬州素有“三头”之称,扒烧整猪头算是一头,味道要比小时候吃的更美。走进常州后,才发现常州也是个爱吃猪头肉的城市,大街小巷的卤菜摊上都有猪头肉卖,甚至还有的摊主挂上了“六合猪头肉”的幌子招投标揽顾客,后在常州日报读到已故记者江宛平女士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卜弋桥的猪头肉,专门介绍周松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天便驾车前往,买了两块,回来后拎出陈年老酿,喝酒吃肉,肉是冷的,其香也打了折,香气香气,冷了就没热气冒了,自然闻不出其香。老家人吃猪头肉喜欢吃热的,香,周松元的猪头肉在当地确有名气,然,南甜中淡北咸,作为江苏中部的食客,对甜食总有些不适应,也许是口味差异,但不可否定他的品质。后又在常州新周刋读了篇文章,介绍的是新北区泰山路上金陵人家饭店的猪头肉,菜名叫泰州扒猪脸,百年老卤卤制,卤熟后拆骨切块趁热上桌,
那香气飘溢出来,早已口水在喉咙口翻滚了,仿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记忆。色泽红润,入口即化,肥而不腻,就是这个味,割去䐬头肉,剔去淋巴,只留猪脸,猪头肉中的精品肉,可惜,太远了,不能经常去,只好望梅止渴了,这家的猪头肉色泽红润发亮,夹到筷子上软软的,尝之,肥而不腻,糯香咸鲜,入口即化。猛尝几块,大呼过瘾,这是地地道道的“扒烧整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