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2画的是老梅桩,姿态结构布局都不错,和拓片1的风格类似;题款诗和题款书法拓片1的水平要高些,应该也是明清古人勒石。拓片1“倒梅”,谐音倒霉,现代人不会这么画梅花了,拓片3图片模糊,面前可见有兰、竹,兰竹姿态拙朴,构图丰满,题款诗和落款均无法辨认。
1、中山怎么样?
我只在中山古镇生活过,那我就只说古镇这个地方吧。中国灯都---中山古镇,顾名思义,在古镇大大小小那么多间厂都是灯饰厂,要不怎么来的中国灯都呢!要说发展,你要是想在古镇开厂或者开店,别的业务我不敢说,但是如果你想在古镇做灯饰,我劝你还是三思而后行,因为现在古镇的灯饰市场不景气,不少灯饰厂都倒了,本来计划今年大年初七就去打工,打电话问一下却说:可能过了正月十五都开不了工。
现在可能还有一些灯饰厂在撑,撑得了多久很难说,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还撑得住肯定是有经商头脑的,要不然早就倒了,那边的生活压力挺大的,一个月没有三四千很难维持,宽阔的大马路卫生还可以,就是空气不算好,特别是小街小巷,遍地垃圾,小溪流小河也是,又是淤泥又是垃圾,走不了几步一股臭气扑鼻而来。路口的交通也不好,经常有乱穿马路的行人,前方随意变道的车辆,市政施工、建筑工程这些也时不时会出现,
题主,你好!你只上载了三张图,你是只有三张吗?按说,这应该是四条屏,梅兰竹菊,是文人画最常表现的题材。如果只有三张,估价只有几百元左右;如果四张齐全,应该可以是上千的价格,拓片1“倒梅”,谐音倒霉,现代人不会这么画梅花了。但宋代人没这个忌讳,“倒梅”是常见的图式,从这一点看,原画出于苏轼之手是完全可能的。
题款及对角两首诗,文学水平及书法水平一般,题款人“黄绣”无从考,猜是个清朝的地方官员吧,拓片2画的是老梅桩,姿态结构布局都不错,和拓片1的风格类似;题款诗和题款书法拓片1的水平要高些,应该也是明清古人勒石。拓片3图片模糊,面前可见有兰、竹,兰竹姿态拙朴,构图丰满,题款诗和落款均无法辨认,不过整体绘画感强,气氛文隽、古朴雅致。
3、草诀百韵,拓片如何?请拓片爱好者看下?
您这件是《重集草诀百韵》,拓本清晰,但保存不好,虫蛀严重,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估计书法爱好者以外,有很多人对此了解不多,究竟是一件什么宝贝?有什么价值?待我详细说来,大家自然对其价值会有明确的判断。1、书法爱好者如果学草书,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那么多的草字,怎么认识?草字怎么写?有没有什么规律?其实这个问题古人也同样困惑,于是有一本叫做《草诀歌》的书诞生了——它以歌诀的形式帮助记忆草书结构,是学习草书的重要门径,署名王羲之,
2、这本书虽然署名是王羲之,但其实并不是王羲之所写。最早的版本见于北宋年间,是宋人伪托王羲之之名所著,当然,里面用的草书字形,很多是来源于王羲之的字帖。自宋代以后,又有很多版本,其中流传较广的是明代韩道享编写的《草诀百韵歌》,3、题主发的这一件,并不是韩道享编写的《草诀百韵歌》,而是另外的版本,叫做《重集草诀百韵》,选字也与韩道享的不同,主要采用的是集字,我看里面甚至还有来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当中的行书,如“真”字。
4、不管那种版本的《草诀百韵歌》,它都只是一本工具书,对书法爱好者来说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拓本是过去印刷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的传播媒介,从图上来看,你这件还不像是原拓本,而更像是影印本,说白了就是复印件。所以,综上所述,题主这就是一本老的有一些年头的工具书,印刷质量还可以,但保存并不完整,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没有收藏价值,
4、你知道什么样的拓片才算好拓片吗?
拓片就是当今的复印和照像。在中国古代,人们对青铜器上的图案文字和石砖刻书画十分欣赏珍爱,但苦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无法复制,于是便发明了拓片,一种用宣纸和墨计作为工具的照像复印技术,它将宣纸敷在硬的图案上,施以墨,用布包着的木槌慢慢敲打,让图案清晰留存在宣纸上,后人把这种宣纸留图叫拓片,古代人聪明的才干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早已毁失的青铜器和石碑的原始拓片,让现代人可一窥其原貌,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无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