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有4000 ~ 5300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的良渚遗址群面积约30平方公里,各类遗址30多处。主要位于浙江省太湖流域。反山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中等级、身份、地位最高的墓地,具有“墓”的性质。反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始于1986年,历时三个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项目完成。反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台,占地3000多平方米,高约5米。
在太湖流域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考古学家发现,有100多处这种被称为“山”或“墩”的遗址,都是人工建造的,埋葬着大小不同、等级不同的贵族墓葬。考古学家在这座山中挖掘了660平方米。在距地表1.60米深处,发现了一座祭坛遗迹和9座良渚文化贵族墓葬。这是一个5米多高的人工土台,是反山的主体。
6、良渚文化的代表文物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突出的玉器。玉琮是一个方柱,中间有圆孔,外围有装饰图案。李周有记载,玉琮是一种祭祀用的器皿。中国古代有句话,天是圆的,地是圆的。因此,玉琮被列为中国传统玉礼器之一。良渚文化玉琮最晚出现,但数量最多,形态最大,形式多样。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装饰图案,制作极其精美。是目前已知的新石器时代玉琮中最完整、最精美的作品。此外,玉串摆件的组合也非常丰富,造型新颖独特。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总高31cm,大边长7.5×7.5cm,小边长6.5×6.4cm,玉琮为绿松石,玉料斑驳,背面黑褐色,暗红色。它由12条简化的人脸线条装饰而成,每条线条都以边缘为中心。神人线的简化雕刻,冠口简化,大部分眼线模糊。玉琮两端相对,呈明显的喇叭口状,管钻穿孔。在大端喷嘴的中间部分雕刻一个符号。
7、良渚文化玉器拍卖价格每个拍卖行的价格都不一样。良渚文化是以分布在太湖流域周围的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53004000年,因1936年在浙江良渚首次发现而得名。良渚文化的玉器以其数量之大、品种之丰富、雕刻之精美达到了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顶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世人带来了无限遐想。香港郑达国际艺术表示,良渚文化玉器的价格在拍卖市场上相当高。下面给你介绍几种良渚文化玉的拍卖价格:神兽脸玉琮;收藏年份:良渚文化时期;成交价:425万;2010年,拍卖完成。
良渚文化玉琮发达的生产,无论大小、数量、形制,都是文化时期玉琮生产的高峰。良渚文化出土的一些玉琮,更有“琮王”之称,不仅体积大,而且身上往往复杂有图腾图案,线条细如发丝。
8、良渚文明的良渚文化玉器约4200~5300年前。20世纪30年代中期,这一遗存在浙江余杭良渚镇首次发现,因此被称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古文明。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因发现而得名的铜器文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发现该遗址位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遗址包括村落、墓地、祭坛等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泛,遗址密集。
其中玉琮个头大,高18-23厘米,雕有圆形兽面图案,是我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圆,符合古代天地相通的思想。玉雕上刻有神兽形象和神、人、兽合一的形象,可能是当时的祭祀对象。玉器上最常见的图案除了神、人、兽的面部形象外,就是鸟。良渚文化包括这一时期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浙江余杭矾山、瑶山、江苏吴县、张玲山、草鞋山、武进寺墩、常熟罗墩、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安徽阜宁等文化。
9、 良渚文化玉琮的琮字解读“从”,根据《说文解字》的注音,似乎读作“从”而非“迹”。中国古代汉字中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形声字,其中很多是多音字。还有一个偏旁部首的现象,就是后人不太了解文字的演变规律。比如带“王”字的字,表示材料是“玉”,这里的“王”字就要读作“玉”。“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注音方法。例如,在古代汉语中,“福万切”的发音经常被指示在注释或文本的底部或右侧。
组合发音。这一点在《说文解字》或《小学》《尔雅》等先秦典籍中都可以观察到,作为中国古代文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代表文化,“颜”一般被认为是祭祀对象。它们大多是方柱形的,在中国古代人类文明和文化中,玉器作为随葬品,常见于许多史前文明的出土作品中。但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中玉器文化的精致程度是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