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话则受到北方阿尔泰民族语言的影响,语音简单,通俗。洛阳话的声母随汉语方言大潮,而入声消失,“m,n”合并,部分尖团音合并,闽南话就是河洛话,闽南人的先祖很多都是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迁徙过去的,再者,同壮语和泰语的相比,洛阳话和闽南话不仅在词汇方面差异大,字的发音差异也很大。
1、焦作各县方言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跟河南话差那么多呢?
焦作各县的方言是在中原官话的基础上,与山西方言相互影响而来的。明朝初年,焦作地区也几乎变成无人区,朱元璋接受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就近将山西居民迁到这里垦殖,恢复农业生产,洪武年间,三次将山西平阳府的民众迁居到此,并以河内为中心,设置怀庆府,下辖济源、孟县、温县、修武、武陟、河内、原武、阳武。原武、阳武后来于民国合并成原阳县,
2、闽南话是起源于河洛话吗?为什么现在河南洛阳的方言和闽南话相差那么大?
其实这个问题道理再简单不过了。闽南话就是河洛话,闽南人的先祖很多都是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迁徙过去的,由于时间已经过去千年,无论是洛阳周边的方言还是迁徙到闽南地区的河洛人的方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差很大当然是很正常。想想我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分离时间大概是1500年,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和自身语言的发展变化,曾经的同一民族的人站在一块已经不能通话,
因为壮族受汉文化影响非常深,而泰族人受到印度梵语影响很深,所以两者比较古老的和底层的词汇相同,而上层词汇不同,语音也稍有差别,日常生活中两者实际通话困难。闽南话和现在的洛阳方言和上面的状况不相同但是也类似,毕竟古河洛人迁出到闽南之后距离祖居地千里之遥,一方面两种方言独立发展,一方面又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
比如闽南语中存在倒装的词汇,我了解的有“风台,鸡公,人客,鸡母”这些都是古百越人的用法,现在的越南,泰国,壮族以及傣族词汇都是这种形式,另外,闽南语底层词汇跟其他汉语方言都有挺大差别,据说厦门话和普通话底层词汇同源不到50%,比如,闽南语中的“肉”发音为“bah”,就是训读字,词源应该不是汉语。而洛阳话则受到北方阿尔泰民族语言的影响,语音简单,通俗,
北方话中借用的少数民族的词汇基本上已经推广到全国,所以,我也很难举出太多个别例子,只知道“车站”的“站”就是一个借自蒙古语的词汇“jam”,比如粤语发音就是“zam”,而洛阳话发音为“zhan”,跟普通话音调不同。再者,同壮语和泰语的相比,洛阳话和闽南话不仅在词汇方面差异大,字的发音差异也很大,闽南语相比古汉语,声母基本变化不大,比如,“中”发音为“diong”,但是韵母变化还是有一些的。
而洛阳话的声母随汉语方言大潮,而入声消失,“m,n”合并,部分尖团音合并,所以,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两者差距甚大,但是源头其实还是一样的,不然,闽南人学习北方话估计可难了!如果你对中国的方言深入了解一下,你就会知道,从汉字发音的存古来说,中国的几个主要方言从古老到现代的排序是:闽南语,粤语,客家话,吴语,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