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东边,实在都不是些等闲之辈。不孤单带来的是没机会,因为洛阳做过国都,郑州和开封也做过国都,特别是开封,在北宋时期是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哪一点比洛阳差了,洛阳的辉煌和长安是分不开的,在陆上丝绸之路极其繁荣的唐朝以前,长安和洛阳是帝国统治核心的双子星,武周时期甚至是地位极其高的“神都”。
1、有观点认为西周是两都制,西安洛阳都是都城。此观点有何依据?
两都制的观点是扱其错误的,奴隶社会王权至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王者不可能在自己的京城之外再搞一个京城和自己分庭抗礼、分享天下,至于具体说到西周营洛,那也只是在洛建了一个区域总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办事处或者叫前敌指挥部,对周王来说最多是一个行宫,不是陪都。就算陪都,那也不是什么两都制、两京制,真正的两都制两京制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制约的。
2、长安和洛阳都是唐朝的首都,那唐诗用陕西话和河南话读才是正解吗?
这是谁提的的问题?谁告诉你唐朝首都还有洛阳?“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大唐的首都,毫无疑问是长安,据统计,《全唐诗》中有两万多首和长安有关系。请提问的朋友们来大雁塔,曲江池转一下,这里每个灯柱都有四首唐诗,毫无重复的。甚至还有唐诗墙,所有大唐的有名诗人们在这里还有雕像,提问的朋友,我问一句。你知道“雁塔题名处”吗?你知道“曲江流饮”吗?多读书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大唐有名的诗人们和中举的,先在雁塔题名,然后走到不远处的“曲江池”,一边喝着酒,一边吟唱着古代的诗句。很难想象曲江池旁那么多文人墨客说的都是河南话,简直笑死人,用陕西话拉长音调读唐诗,如果再配上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唱歌的形式。上次我记着有个节目,一位歌手用陕西话吟唱“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实就是用陕西话拉长了音调唱出来的,很多观众听得热泪盈眶,节目组评委们一致认为唐朝的诗句就是用陕西话唱出来的,
3、为什么在唐肃宗之前,洛阳频繁被称为“上都”?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司马光▲魏洛阳故城图洛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在历史钩沉中,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可考的有15个王朝定都洛阳,对外宣传13个),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余年建都史,
洛阳是“河图洛书”的故乡,在黄帝时期产生了原始歌舞,夏商时期产生了绘画、微雕、青铜工艺。周公在这里制礼作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基础,老子在这里整理典籍,梳理出道家思想的精髓。洛阳是东汉经学、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的故乡,无数的文豪巨匠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作,“汉魏文章半洛阳”“洛阳纸贵”“洛神赋”等被传为千古佳话,
▲河洛之根——《河图洛书》▲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是四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和洛阳)中建都年代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的古都。据文献记载与专家考古发掘诠释,在唐肃宗之前,并没有频繁把洛阳称为“上都”,只有大周王朝有过这种称谓,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
周王朝共传国君30代37王,享国祚共计791年,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创建,定都镐京(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4、洛阳,曾经号称“天下之中”,为何现在连省会都不是?为何古今差别如此之大?
这个逻辑很有意思。“天下之中”就一定要政治地位很高?你有钱就一定长得帅?作为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洛阳的历史可谓极尽辉煌,是名副其实的“十三朝古都”,但是,洛阳的辉煌和长安是分不开的,在陆上丝绸之路极其繁荣的唐朝以前,长安和洛阳是帝国统治核心的双子星,武周时期甚至是地位极其高的“神都”,但是,当陆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败,长安和洛阳也随之水落船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