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循在记载中虽然没有说曾经亲眼看见这座墓,但据浙江一位新闻工作者解放前这个地方除了有梁祝墓之外,而且还有梁山伯庙。第一座墓是在山东省的嘉祥县,焦循曾经亲眼见到过祝英台墓的碣石拓片,第二座墓是在扬州,为祝英台的墓葬,在汝南县,至今还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的两侧,出土的墓墙可以证明两座墓均为晋代墓。
1、梁祝故里到底在哪里?
梁祝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主流的观点是在杭州。两人是在杭州的万松书院,读书时相识相知的,梁祝中十八相送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的长桥。长桥不长,是杭州风景的一大特色,长桥并不长,但是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个桥上来回互相相送,依依不舍,所以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有了长桥不长的佳话,和孤山不孤,断桥不断,形成了杭州著名的三大奇观。
梁山柏与祝英台,两个人来杭州读书,他们的家乡并不是杭州,晚唐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县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同肄业”会稽即今天的绍兴。古代的交通不是很便利,所以整体来说,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家乡应该是在,江浙地带,即浙江跟江苏,是比较合理的,明代作家冯梦龙《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
2、梁祝墓在什么地方呢?
光头哥相信大家都知道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除了人们口口相传以外,舞台艺术传播得也是非常的多,梁祝双双化蝶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京剧里有《英台抗婚》、山东琴书里也有“梁祝”的剧目,影响最大的要首推越剧。旧时流行在浙东农村的草台班就有《梁祝哀史》的演出,后来就传到了上海,这部剧曾经一时风靡于大上海,
后来,慢慢地传遍了全世界,被国际友人誉之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历史上是否是真的有其人和其事呢?如果是有,他们是哪个时代、什么地方的人呢?或者根本就是“街谈巷议”的“小说家”所造的?这倒是一个众说纷纭、饶有兴味的“谜”呀,关于梁祝墓之争下面光头哥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都知道在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经学家焦循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他在《剧说》卷二中引用宋元之际刘一清的《钱塘遗事》和自己的亲身见闻,说全国至少有三座所谓的“梁祝墓”。其实研究梁祝是否确有其人其事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而且历史上有些严肃的学者也进行过研究和探索,直到今天还是说不清。第一座墓是在山东省的嘉祥县,焦循曾经亲眼见到过祝英台墓的碣石拓片,他在《剧说》中说:“乾隆乙卯(1790年),余在山左,学使阮公(即阮元)修山左《金石志》,州县各以碑本来。
嘉祥县现在有祝英台墓,碣文是明代人的刻石,第二座墓是在扬州,为祝英台的墓葬。焦循对这个墓基本持否定的态度:“及吾郡城北槐子河旁,有高土,俗亦呼为祝英台坟,余人城必经此。或曰,此隋炀帝墓,谬为英台也,”清代另一位著名的学者毛先舒在《填词名解》卷二引《宁波府志》,和焦循记鄮城(今鄞县)梁祝墓大同小异,只是多了“今吴中花蝴蝶,盖橘蠹所化,童儿亦呼梁山伯、祝英台云”。
第三座墓是在浙江的宁波,这一个说法是在嘉庆元年(1795年)焦循到宁波,“闻其地亦有祝英台墓,载于志书者,详者事云:‘梁山伯、祝英台墓,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后,旧称义妇冢’”,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的说法: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没有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就被许配给马家,
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他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上,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时,便下轿拜祭并撞死在了柳树前。宁波的说法: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一个清廉的好官,单身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于是老百姓就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也被权贵杀害。
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即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都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还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的两侧,出土的墓墙可以证明两座墓均为晋代墓,梁山伯和祝英台其实并没有订婚,二人也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也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还留有梁祝二人的合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