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关键的是,徐庶的性格是敦厚的,而庞统的性格却是孤傲的。关羽是襄阳太守,他的职责就是固卫荆州,甚至是在有时机的时候夺取荆州全境,可庞统对于关羽来说是陌生的,他不了解庞统的能力,所以他与庞统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期,以庞统的性格是难以同能力不行的人友好相处的。
1、三国中的庞统是怎么死的呢?
庞统的出名最开始源于其师傳水镜先生的推广语:伏龙、凤雏,得一能安天下。水镜是三国初期有名的能人异士,他的话更让诸葛亮和庞统两人充满神秘色彩,但相对于诸葛亮的传奇一生,庞统却是悲情的,他因在征伐蜀地的途中死于落凤坡而落得"出师末捿身先死"的悲惨下场。造成庞统英年早逝的原因主要是心态问题,庞统的军事才能和超级智慧可以说和诸葛亮是难分伯仲的,是三国的顶级谋士。
但是他出山后并不得志,他在东吴,在大都督周瑜的光环笼罩下,庞统没有得到重用,尽管他在赤壁之战中最早提出"反间计",但功劳却被周瑜夺去。赤壁之战后,庞统转投刘备后才得已重用,刘备在西征入蜀时"雪藏"了诸葛亮,而让他作首席军师入蜀,这个时候庞统急于展示自己的才华,急于建功立业,心态出了问题,缺乏了作为一个超级谋士的平常心。
2、如果诸葛亮和刘备入川,庞统守荆州会怎样?
谢谢邀请!如果诸葛亮入川庞统守荆州会怎么样?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二十岁时司马徽称庞统是江南各州读书人中最杰出的人物,庞统由此而出名,样子较丑,但性子直善阳谋,不善吹牛拍马,庞统为刘备设计了上,中,下三策,刘备采用了庞统的中策入西川是一路凯歌,沿途郡县都被攻克,刘备在涪城大宴将士,对庞统说:聚会,真是快乐极了,庞统说:把征服别人的领土当成欢乐,这恐怕是不仁之兵吧!当时刘备醉了,怒冲冲地说,武王伐纣,军队前敢后舞,难道就是不仁之师了吗?你话不对,快点退出宴会吧!庞统立即退了出去,不一会刘备酒醒后悔了,又把他请了回来,庞统坐回原位,并没有向刘备致谦的意思,自斟自饮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刘备问刚才我们的争论究竟是谁的失误,庞统回答说君臣都有失误,
刘备大笑。从这一军事行动及对话就能看出庞统性格及卓越的军事才能,拿下西川庞统之功也,若说军事才能诸葛亮比庞统那差得远,诸葛亮的才能不在领兵打仗上,诸葛入川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难道还有谁比刘备更清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因刘备打仗是基本不带诸葛,也就是说带不带他都一样,夷陵之战这么大的行动,也可以说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都没带诸葛亮,可见诸葛的军事才能很一般,刘备死后由诸葛领兵六出祁山的确是劳民伤财。
3、不受孙权重用的庞统,为何不选择投靠曹操?
儒家讲究道不同不相为谋,庞统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名士,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庞统在东吴,官位很低,只是周瑜帐下的一个小功曹,名声并不是很大,在东吴的众臣中,也很不显眼。他之所以没有投靠曹操,也是有很多原因的,一是曹操帐下名臣谋士云集,庞统去了更不显眼。在东吴尚且难入孙权法眼,不受重用,到曹操处就更难得重用了,
庞统恃才傲物,说话刚直,爱品评人,与曹操性格格格不入。张松带着益州地图,本想投靠曹操,只因曹操傲慢无礼,慢待了张松,张松就愤然离开,想想如果曹操这样再对庞统,庞统更难忍受。二是庞统也是江南大族,以名士自居,不屑与宦竖出身的曹操为伍,曹操征召司马懿时,司马懿就看不起曹操,第一次征召就推辞了,第二次曹操以不赴命就杀相威胁,不得已,司马懿才赴征进入曹操阵营。
自命清高的庞士元,就更不会主动去投靠曹阿瞒了,三是三国士人还奉汉室为正统。大汉立国四百年,正统地位早已深入人心,在庞统的内心,其志向依然是复兴汉室,而曹操当时的所作所为,已让江南士人普遍觉得,曹操虽为汉相,实乃汉贼,与他们的终生志向大相径庭,因此内心决不愿投靠曹操,四是庞统活动范围在荆州江东一带,对曹操了解不充分,觉得曹操是个很残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