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以东的控江路两侧是上海的东北部,这里的路名几乎全以辽宁和吉林两省的地名命名,如凤城路、延吉路、松花江路等。宝山区处于上海市的东北角,这里的路名几乎都以中国最东北的黑龙江省地名取名,如漠河路、盘古路、牡丹江路等,49年后新开发的道路命名是有一定规律的,熟悉这一规律对你辩识记忆上海马路名是会有一定帮助的。
《最大气的街道马路名称》:@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的县城以上的主干道,街巷马路名称都有〈中山街〉,〈中山路〉。@全国各城市(包括县城以上)都有解放街,解放路,@全国各城市都有:人民路,胜利路,中央大道,迎宾路,彩虹路,等等。@以首都名称命名的马路,各省会城市都有〈北京路〉,@上海路,长安街,长安路,等等。
2、为什么青岛的道路都是以地名命名?
青岛的道路名称大体有六种命名方式,并不是你认为的以地名命名一种方式,当然地名命名的比较多所以形成了这种错觉,似乎都是用地名命名。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情况,1人名,包括中山路和芝泉路,2首尾名,包括台湛路哦,台柳路等3以所在地命名,如西吴路。4,以吉祥语命名,如大成路,顺兴路,人和路,嘉善路等,5.以崂山风景命名,包括驼峰路,明霞路,黄山路,太清路,上清路等。
3、上海的马路是根据什么规则命名的呢?
上海马路的命名有规则,但又不是完全按规则来,因为上海开埠至今,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曾经“一市三治”,经历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城市格局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所谓的规则也只能是一段时期内的规则,是相对的、变化的。1845年英租界建立时,由于还没有统一的市政建设领导机构,界内的路名也就没有统一的取名准则,因此大多以附近的建筑物或重要机构为路名,
如“花园弄”(今南路东路)、“教堂街”(今江西中路)、“领事馆路”(今北京东路)等等。1863年,公共租界正式成立,有了“工部局”这个市政管理机构,为避免路名命名时引起纠纷,就决定了一个以中国行政地名作为路名的准则,原则上确定以中国的省名作为南北纵向马路的名称,以中国省以下的地名作为东西横向马路的路名,
今天我们在市中心看到的南京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西藏路、云南路、贵州路、河南路都是在那个时期命名的马路。法租界建于1849年,是法国独占的租界,没有公共租界在马路命名上的矛盾,因而路名大多以法国人名、地名为路名,如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赵主教路(今五原路)、姚主教路(今天平路)、孟神父路(今永善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雷米路(今永康路)、拉都路(今襄阳南路)等等。
1943年租界消失,原公共租界内以中国地名命名的马路就没有改名,而法租界内以法国人名、地名为名的马路自然统统改名,也基本以中国地名为名,但由于省名有限,再加上许多省名已经被公共租界所用,所以此间马路的改名大都以市县名为名,且在方位上也只能部分与中国地图对应。1949年之后,上海的市政建设又进一步发展,新开辟的道路犹如自行车的辐条从市中心向外延伸,
路名原则上以中国县级以上的行政地名取名,而且还原则上把上海划分为若干块,每一块内又以与之方位相同的行政省内的地名作路名。浦东地区是上海市的正东,这里的路名基本上使用中国正东的山东省地名,如崂山路、乳山市、潍坊路等,宝山区处于上海市的东北角,这里的路名几乎都以中国最东北的黑龙江省地名取名,如漠河路、盘古路、牡丹江路等。
虹口区以东的控江路两侧是上海的东北部,这里的路名几乎全以辽宁和吉林两省的地名命名,如凤城路、延吉路、松花江路等,共和新路算上海的正北方向,就以中国山西省的地名为名,如汶水路、万荣路、临汾路等。同样,长风公园一带是上海的正西边缘,于是这里又多以四川省地名为路名,如丹巴路、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桂林公园以南是上海的南面,这里的路名就以广西省地名为路名,如田林路、桂林路、苍梧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