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合肥故城,今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东北金斗城,案胡三省所古(汉末三国时)合肥得名于由于夏季雨水导致水位暴涨,进而交汇在一起的肥水与施水,肥水北注淮,而施水东南入漅湖,已自分流;惟夏月暴水涨溢,则二水合于合肥县界,故合肥以此得名。
1、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800人能战胜10万人?
应答:这问题简单啊,张辽是谁,曹操五子良将之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通排兵布阵,放眼三国是一位不可多得统军将领,为将者并非逞匹夫之勇就是良将,往往这类型人都是被人割了脑袋时才明白,智慧才是决定战争胜利之本,八百人胜(十万)吴军这是什么概念,张辽威震道遥津流传至今而传为佳话,细细分析一下张辽是怎么办到的呢?其实张辽很精通兵法,不说远的,我们通常看电影,电视剧,有一部戏曲叫奇袭白虎团,白虎团是美军中的王牌,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用了与张辽一样的战术叫(斩首行动),组织敢死队一样的勇士,直捣对方指挥机关,消灭白虎团,何等精典。
若俘虏对方高级首脑,可以宣布整个战争结束,如打乱,打疼了指挥中心那敌人成了一锅粥,整体大乱,而八百将士机动灵活,杀人放火是游刃有余,张辽用了斩首计划,大胜。我国解放前在抗日战争中,解放战争战曾多次用过由少量精英催毁乱指挥中心的战例,在东北战场一个连队把一个机械化全部美色装备的兵团司令部打得稀巴烂,成为奇迹,把十几万武装到牙齿的蒋军全歼,这也是《斩首行动》,这也是张辽怎么能以八百,胜十万的关键所在,张辽斗智斗勇的能人也,
2、三国时合肥叫什么?
先贤在地理方面的注释已经相当完备,我从《三国志集解》中摘取珠玉。◎胡三省曰:肥水北注淮,而施水东南入漅湖,已自分流;惟夏月暴水涨溢,则二水合于合肥县界,故合肥以此得名,郦元之说,庶乎有征。◎《通鉴地理通释》:淮水与肥水合,故曰合肥,◎《一统志》:合肥故城,今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东北金斗城。案胡三省所说,古(汉末三国时)合肥得名于由于夏季雨水导致水位暴涨,进而交汇在一起的肥水与施水,
3、合肥有哪些名人?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周瑜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杨行密(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唐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五代时吴国建立者,少时孤贫,长大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过人,据说能手举300斤,日行300里。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号少荃、仪叟,别名李中堂、章桐,晚清重臣,曾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肃毅侯,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被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李鸿章在职期间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最终却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签署《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