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父母自我-1/分为养育父母自我-1/和控制父母自我-1/。1.孩子自我 状态,3.成人自我 状态,第三,多读点心理学的书,搞清楚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自觉地落后于“父母自我-1/”和“孩子自我-1/”,方法|如何评价自我 状态?成人自我 状态是客观理性的。人格由三种心理状态组成,各占不同的比例,可以被人不同程度地感知,即“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
1、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三种 状态每个人都有孩子,父母,大人三位一体状态,大人痛苦恰恰是因为自己不是大人状态。Heron在蛤蟆先生咨询的时候把我们的人生分成了三个部分:孩子,大人,父母状态在。1.孩子自我 状态。当一个人是孩子的时候自我 状态,他会下意识地反应出童年的习惯,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感情和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状态,他会本能地服从和依赖他人,重现过去的情境,体验过去的压抑痛苦,学不到新的东西。
父母那里的人自我 状态不是对别人挑剔,就是对自己挑剔。这种情况的人状态会重复父母学到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想尽办法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念。他们甚至会把矛头指向自己,毫不留情地批评。3.成人自我 状态。当我们成年后自我 状态,我们可以摆脱情绪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和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前的事情。
2、《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第二章 自我以下是衡量一个人的五个维度自我武志红自己总结的:自我稳定:一个人的自我,既有外壳,又有内在。自我的稳定性主要看这个人的自我壳是否扎实。这个外壳包含什么?是其他物体或者自己的情绪,包括生命力。这个壳有不同的纹理。最好是有坚韧有弹性的皮肤,这样既能承受情绪和活力,又足够敏感。
比如女性自我灵活,可以在三种类型状态之间自由切换,有时甚至可以切换到男性的相关角色。对男人来说,你可以在父亲、男人和男孩之间自由转换。还包括,在关系中,态度的层次,态度的强硬程度等。自我灵活性高的人可以相对较快地做出调整。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性就像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自我稳定,也就是一个人如何在一段感情中守住自己自我不崩溃。
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了解 自我的 状态,学会长大成人第一次看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个标题的时候,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这本书是一本童话书,不适合成年的你看。一开始就有这个想法,所以一直没看这本书。后来得知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与经典童话《柳林风声》有关后,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看了这本书的介绍,我意识到我误解了这本书。这本书虽然用的是《柳林风声》故事中的人物,但却是一本了解心理咨询的入门书。
如果你没有读过《柳林风声》,没关系,你还是可以读这本书。因为你用蛤蟆先生的咨询经验来讲述心理学概念,所以在阅读时,你不仅会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还会好奇我们如何应用书中的心理学知识。作者罗伯特·德伯(Robert Debord)是一名心理学研究者,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他不仅出版了两本专业的心理学教材,还致力于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心理学。
4、方法|如何进行 自我 状态评估?目的:这个方法是为了帮助我们评价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以及自己的感受。操作特别简单,分四步走。●拿出一张A4纸,列出一系列关于你最近职业和生活的关键词状态,也可以包括你最近的工作、参加的会议、关注的信息、收集的图片,甚至包括购物、社交、通勤、娱乐、学习。每个人的人生看似相似,仔细考察却又不同。你需要冷静下来,找出这些关于你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