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疆 > 和田地区 > 神秀与慧能的偈语,慧能的菩提偈语

神秀与慧能的偈语,慧能的菩提偈语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3-14 15:18:51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慧能的菩提偈语

在禅宗中有神秀与慧能作的偈语,非常的有名。神秀是弘忍的上首弟子,他作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听到这首偈语之后,叫人在墙上题写了他的偈语:“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偈语非常令人明白,弘忍见到之后说:“人们可以按照这首偈语来修行”,但弘忍见到慧能的偈语则大吃一惊,用鞋子擦掉慧能的偈语。弘忍是担心有人会嫉妒慧能而加害慧能,于是用鞋子擦掉这句偈语。我想,弘忍或许就是见到慧能这句偈语而起了将衣钵传给慧能的打算。 一般人不大理解慧能的偈语,为什么世上本来无一物呢?佛教就是这么认为的,佛法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法的本质就是空无一物,叫做“诸法无我”。阿罗汉证见“诸法性空”,一切法由心而生,心灭万法灭,一切空空寂寂。慧能的偈语恰恰说到法与心的本质。像慧能这样一字不识,也未从师学习过佛法,就有这样的见解,可见他的悟性多深。 其实慧能这句偈语,我十几年前就见过了,但那时我没有理解,错过了入佛门的机会。其实这句偈语是可以将人带入佛门的。我对佛法的理解开始于2007年初,是从思考阿罗汉有余涅磐开始的,一开始也认为世界空无一物,由此进入佛门。 但是慧能的开悟并不在这句偈语,不久弘忍将他叫到禅房,单独为他讲《金刚经》,当讲到“不住相生心”时,慧能就大悟了。我想,慧能一开始认为世界空空寂寂,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世上还有那么多佛祖讲的法呢?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原来就是菩萨的不住相生心。般若清净智慧原来来至这颗清净无染的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蔑世狂生说得没错,就是这个,但是说实话,我更喜欢沈秀的那个: 身是菩提树 心若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境界肯定比不上慧能的,但是更接近我们,我们可望也可及。

慧能的菩提偈语

2,神秀和慧能的各自偈子如何体现佛教的发展

神秀未悟,慧能得之 神秀所言乃常人之语——力求尽善 而慧能所言乃指“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但语言是活的,我们也可以把获证无上觉称为至善,所以也可以说神秀对,但他确实未悟,还耽于有为法。 常人一般都是有为法。因为作为一个生命,他就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周围的环境也有特色,互相影响会形成各种各样正确或错误的看法,比如说饿了要吃,可以吃饭不能吃石头——这些都是经验,都是有为法。而宇宙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妙明真心,一切都是这颗心幻化出来的(所以,石头也可以用神通变为可吃的米饭)。如果能识破真相,则你会看穿一切,觉得一切都无所谓,都可以不计较,完全可以割舍自己的资财,眷属乃至身命。能做到这一点就可谓是明空之人。 只要明空,最少也有声闻果位,但声闻执着于一切皆幻而变得神经兮兮,终究不是最妙处。 所谓最妙乃是你明白一切毕竟空,但又能开心乐意地活在幻境里,并能充分享受有为所带来的欢乐(就好像玩网络游戏,终究是竹篮打水,但我们享受了过程,打发了无聊时光)。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维摩诘经里云:“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前半句告诉俗人不要完全有为而不知世界本空,放不下看不开。后半句告诉声闻,不要活得跟死人一样,住于无为之境,而不知生命的情动感触,喜怒哀乐。 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认为,神秀的有为加上慧能阐述的空(无为),就是一个最正常的人。慧能是觉悟的,这句话便可说明:“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意即也要有为,也要无为。 先圣曾经说:“真空妙有”,其实就是把这有无二境给全面概括了,我相信这种观点应该是比较高深的,说不定真是一语中的,由于我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觉悟是正确的,不像慧能自己知道已证,所以我的言论只能是供各位参考,希望还算有点价值。如果世尊在世就好了,有没有彻悟问下便知。
其实这两首偈语就是“南顿北渐”的发端。 只是不同的两个法门,目的还是一样的。
神秀渐悟的修行...慧能是顿悟的修行...两者不能代表佛教的发展... 只能是代表佛教的衰退...因为是禅宗的六祖...达摩说一花开六瓣... 所以也就尽头了...佛祖释迦牟尼说的末法时期,,,也代表这释传佛教 会一步步的衰退至末法时期...再说两者的道理也没那么的深奥了.. 所以不能代表佛教的向上发展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讲的是反省、渐修、累积。 “心外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要职。讲究看开、无我、顿悟
神秀开创北宗,主要是体现着积极修炼、勤奋自求的理念,“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走的是渐修路线。 慧能开创南宗,主要是体现了注重内省、捕捉思维灵感,“心外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走的是顿悟路线。
, 发展

神秀和慧能的各自偈子如何体现佛教的发展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沉埃意思

这几句偈语就是讲佛教的“空"。讲人的本性。只有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才能悟此佛理。不执著,不自寻烦恼,明白世间的假象。(供参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这样就在最高意义上将般若的“空”与涅盘的“有”完全同一起来,也就是说那种永恒的“佛性”,其实就是“空”。从这种思想出发,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世间的意义上,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和合的产物;而在最高的理论意义也就是“实相”的意义上,则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宇宙间唯一无二的“空”理。这种空理是宇宙间唯一的真实,它处在众生之中就表现为众生的“佛性”,表现于万物之内则就是事物的“法性”。而对于“空”之“佛性”来说,由于它仅仅是一种空理,就不能用语言和思维加以分别,而是超出了一切语言思维可表的具体特征之处。而所谓的“染净”就正是这样的分别之一。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了。 慧能接受了《般若》的性空思想和《涅盘》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并把二者融合为一。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慧能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颂。所谓“本来无一物”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假象,没有一法为实有;所谓“何处惹尘埃”,则特别强调“尘埃”也不是真实的,没有染与不染的分别。总之,他是主张佛性本净,为唯一的真实,故没有尘埃,也没有尘埃可染。因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现出来的,唯此为真,其他皆假。所以,众生只要认识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认识了“空”理,就能觉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看法,反对神秀所说。神秀把身体看作是“菩提树”,把心当成是“明镜台”,从正面肯定了事物是存在的,这就是主张“有”了,从而违背了般若“缘起性空”的原则。另一方面,神秀强调“尘埃”的存在,也就是把世间可染之物执为实有,这也与般若的原则背道而驰。另从慧能的偈文,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要简化修行程序,既然心性不存在净垢问题,也是不必通过修心以断除情欲烦恼,故修习可在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可在日常生活中顿悟成佛。神秀的修行方法则是渐修,是“时时勤拂拭”。这也反映了二者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在说万法不可得,不管是世间法,还是佛法,还是心,菩提,统统不可得,不可取,不可住。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自然超诸三昧,更没有尘沙烦恼,因为烦恼也不可得。
顺其自然 放下 平常心 理智面对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最佳答案:http://www.wenwen.com/z/q183724729.htm
我心即佛心,只是被尘世俗念遮了本来面目
不要自寻烦恼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沉埃意思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禅语是什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偈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这首佛偈就是为了证明空性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关于慧能的偈颂,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的偈颂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慧能的偈颂到底是怎样写的,学术界目前还有争论,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主要内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内部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有大乘,也有小乘,有空宗,也有有宗,而大多数的中国佛教宗派都是融合空有两家的。大乘佛教空宗,在印度名为中观学派,是佛教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讲空为主,破斥迷信,扫荡一切形相。它认为,一切万法,本性皆空,无论在世间还是出世间,其一切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也包括我们在世俗的认识活动中所得到的各种假名而已。佛教重在解脱。所谓解脱,就是要断除各种系缚。故中观学派之讲空,对于系缚的破除,尤其是对“见”(认识)缚的破除,确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一切事物总是有它的反面。中观学派讲空,最后讲到了否定一切(尤其是涅盘解脱)的程度,无疑动摇了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因此,佛教从中观的“真空”向“妙有”过渡,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在印度大乘佛教中期以后,便开始出现了宣讲“妙有”理论的一系列经典,如《法华经》、《涅盘经》等等,宣传一种永恒、普遍、绝对的佛性,以作为一切众生及万物存在的基础。在中国,这两种思想几乎同时传入。于两晋南北朝之际,经过道生等人的阐扬发挥,综合空有,结合《般若》之“缘起性空”,与《涅盘》之“佛性妙有”,从而提出了一种普遍意义上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主张。其理论的中心认为,所谓的“佛性”,也就是众生成佛的内在依据、内在原因,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存在,它具有感应一切的功能,可与一切众生及万物相应,因而能够摄持于一切众生及万物之中。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共同具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然而,这里所说的“佛性”,在他们看来不是什么特殊的东西,就是般若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之理,又可称为“实相”、“法性”、“空”“真如”等等。这样就在最高意义上将般若的“空”与涅盘的“有”完全同一起来,也就是说那种永恒的“佛性”,其实就是“空”。从这种思想出发,我们可以看得出:在世间的意义上,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和合的产物;而在最高的理论意义也就是“实相”的意义上,则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宇宙间唯一无二的“空”理。这种空理是宇宙间唯一的真实,它处在众生之中就表现为众生的“佛性”,表现于万物之内则就是事物的“法性”。而对于“空”之“佛性”来说,由于它仅仅是一种空理,就不能用语言和思维加以分别,而是超出了一切语言思维可表的具体特征之处。而所谓的“染净”就正是这样的分别之一。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了。 慧能接受了《般若》的性空思想和《涅盘》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并把二者融合为一。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慧能说出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著名偈颂。所谓“本来无一物”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假象,没有一法为实有;所谓“何处惹尘埃”,则特别强调“尘埃”也不是真实的,没有染与不染的分别。总之,他是主张佛性本净,为唯一的真实,故没有尘埃,也没有尘埃可染。因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现出来的,唯此为真,其他皆假。所以,众生只要认识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认识了“空”理,就能觉悟成佛。慧能的这种看法,反对神秀所说。神秀把身体看作是“菩提树”,把心当成是“明镜台”,从正面肯定了事物是存在的,这就是主张“有”了,从而违背了般若“缘起性空”的原则。另一方面,神秀强调“尘埃”的存在,也就是把世间可染之物执为实有,这也与般若的原则背道而驰。另从慧能的偈文,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要简化修行程序,既然心性不存在净垢问题,也是不必通过修心以断除情欲烦恼,故修习可在日常生活之中进行,可在日常生活中顿悟成佛。神秀的修行方法则是渐修,是“时时勤拂拭”。这也反映了二者修行方法上的不同。
神马都是浮云!
心本净。
谈谈我自己所感悟的看法吧!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首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是给予修行者一种心里上的坚定信心,“时时 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告诉修行者不要使自己对佛法信念有所动摇。这句话是 说给修行者对于佛法本身的认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这段则是说明世界万物皆由心生的道理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告诉修行者世界万物皆为虚象。“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句则是告诉了修行者对于存在这世间需要持有的心态是如何的 !这句话是说给修行者对于所在世界本身的认识的。 联系前后两句总的要告诉世间人门意思便是! 一定要坚定不移的相信佛法,这世界万物皆为虚幻之物,没有必要去过多忧虑, 唯有实习佛法看清楚心中的“菩提树”才是真正的圆满。由此也应征佛法的唯心 理论! 楼主放了一个“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错误, 对此认识不够。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指心中有尘世杂念)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尘世杂念如何能用力擦 除呢?)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这句最重要便是佛指导的语言,心 中的杂念并不是将心抛弃就可以祛除的,尘世杂念本来就是不存在的,那你心中 又如何来的杂念呢?这说明叫他区分尘世及佛法的界限,只有认识到了“尘本非 尘”才能作到“何来有尘”这尘是一种意念是一种扰乱人心的观念,只有看破红 尘才能真正抛弃杂念做到心中清静,做到心中无尘看清自我之真心,看破世间万 物虚像) 我所理解的意思就是如此!希望能对楼主有所帮助!其实楼住也应该做到“尘本 非尘,何来有尘”!本来佛法就是一种很主观的心理上的东西!悟法讲究的也是 一个人对佛法自身的认识多少而不是他人对佛法的认识!这样楼主给尘埃染指了
文章TAG:神秀慧能偈语菩提神秀与慧能的偈语

最近更新

  • 中秋祭月,中秋节又叫中秋祭月

    中秋节又称中秋节、中秋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汉字文化圈多个民族和国家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农历八月十五,Yes中秋Festival,又称中秋节、月光生日、 ......

    和田地区 日期:2023-05-06

  • 鹅掌风病,鹅掌风得了这病怎么治疗

    鹅掌风得了这病怎么治疗1、对症治疗。,2、药物治疗(达克宁霜,新脚气膏)。2,鹅掌风手癣怎么不去用粗手脚裂洗剂啊,好多人都在用,你可以试试啊,我的牛皮癣是服用邵小征医生的中药给治愈 ......

    和田地区 日期:2023-05-06

  • 语言学习网站,选择适合自己的英文学习网站会考通过考试

    除了自身学习能力和努力之外,最重要的因素是找到一个好老师,我一开始就自学这个,学会了通过考试,但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很多,现在学口语的学生很多网站,但是每个人的性格和喜好都不一样 ......

    和田地区 日期:2023-05-06

  • 卫生委员竞选稿,竞选卫生委员演讲稿

    竞选卫生委员演讲稿1.我这次竞选的是我自信我能胜任这一职。“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这是小时候父母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我是一个做事十分认真踏实的人,任何事不做则已,做则 ......

    和田地区 日期:2023-05-06

  • 安静地英语,安静地用英文怎么说

    安静地用英文怎么说2,安静地单词怎么写1,安静地用英文怎么说quietly安静地为你解答,如有帮助请采纳,如对本题有疑问可追问,Goodluck!2,安静地单词怎么写朋友,英语里至 ......

    和田地区 日期:2023-05-06

  • 新生儿脐炎,预防新生儿脐炎需注意哪些事项?

    6.脐带脱落后,如脐窝处仍有分泌物,可用1.5碘酒涂抹脐窝,每日两次,新生儿在脐带脱落前,不要把孩子放在盆里洗澡,最好用搓澡的方式,因为浸泡脐带会延缓脱落,容易导致感染,3.新生儿 ......

    和田地区 日期:2023-05-06

  • 截图按什么快捷键,手机截屏的快捷键是什么

    手机截屏的快捷键是什么安卓机可以试试音量-键+电源键苹果是home+电源键电源键+音量减键同时按住3秒!苹果手机的截屏快捷键是同时长按:“home键+电源键”安卓手机的截屏快捷键是 ......

    和田地区 日期:2023-05-05

  • 电脑内存在哪里看,怎么看电脑的内存

    本文目录一览1,怎么看电脑的内存2,怎么查看电脑运行内存3,怎么查看电脑内存4,如何查看电脑内存5,电脑的内存在那看1,怎么看电脑的内存找到电脑图标右键属性。{0}2,怎么查看电脑 ......

    和田地区 日期: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