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武清区 > 中秋节别称,中秋节又称什么节

中秋节别称,中秋节又称什么节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26 03:26:30 编辑:天津本地生活 手机版

1,中秋节又称什么节

中秋节又叫什么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又称什么节

2,中秋节的别称是什么

中秋节的别称是: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神话传说1、嫦娥奔月“嫦娥奔月”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2、吴刚折桂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中秋节的别称是什么

3,中秋节的别称有哪些

中秋节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

中秋节的别称有哪些

4,中秋节的别名

吃月饼是传统,中秋节又叫做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食用或用它祭月,取团圆之意,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八月节 八月十五 圆月节 团圆节

5,中秋节的别称是什么

中秋节的别称是:1、仲秋节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2、八月节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3、女儿节民间拜月,每当圆月升起的时候,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按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即使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届时也必须返回婆家过中秋,北方民间还流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谚语,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女儿节。4、兔爷节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有供兔爷的习俗,京城里的老少爷们儿也把这天叫做“兔爷节”。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被认为是兔儿爷的老窝,一到农历八月,买兔爷的人们便络绎不绝。5、月夕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这也是叫“月夕”的原因之一。6、玩月节是日,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6,中秋节围绕月进行所以俗称什么节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摘自百度百科

7,中秋的其他称呼

中秋节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1、仲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2、秋节根据节日时间,中秋节在秋季的八月十五,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半”。3、月夕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4、玩月节是日,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5、拜月节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6、八月会八月会亦称“调声节”。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海南省儋州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这天,种植男女青年汇集镇上,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背心等。成群结队,川流过市。晚上拥出村口。到预定集合场地,进行规模盛大的调声对歌活动。7、追月节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这天狂欢,被称为“追月”。8、团圆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中秋节有什么别名阿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月节
吃月饼是传统,仲秋节又叫做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食用或用它祭月,取团圆之意,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9,2020年中秋别称有哪些 美称

   2020年中秋节别称有哪些   中秋节别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 女儿节 、团圆节。   秋节   根据节日时间,中秋节在秋季的八月十五,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半。   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   玩月节   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   拜月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秋节   根据节日时间,中秋节在秋季的八月十五,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半。   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   玩月节   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   拜月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10,中秋节又称为什么

“中秋节”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团圆节”“女儿会”。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团圆节”“女儿会”。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八月节、中秋节、八月会、团圆节、女儿会、追月、端正节。
“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团圆节”、“女儿节”。“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又称仲秋

11,中秋节又称为什么

中秋节的叫法很多,除了称为“中秋节”“八月半”,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 一、中秋节的来历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据《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帝王在春天要祭日,秋天要祭月。所谓夕月,就是祭月亮。这就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僚和文人学士相继仿效,逐步就传到了民间。 二是中秋节来源于农业生产。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意思就是“庄稼成熟”。农历八月的中秋时节,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都陆续成熟了,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把秋天三个月的正中间一天,也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节起源较早,但一直到唐朝初年才由官方确定为节日,盛行于宋朝,道明清时,已与元旦(指正月初一)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二、中秋节的别名 中秋节是我国范围广、影响大、习俗多的传统节日,也是叫法很多的节日。 一是根据时间而命名: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处在一年秋季的正中间一天,所以叫做“中秋节”。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个部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又处在秋季,所以叫“仲秋节”。 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的八月,故又称为“秋节”“八月节”“八月会”。 二是根据节日的美好寓意命名: 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这天的月亮分外明亮,又满又圆,象征着团圆。在这样的夜晚,人们仰望圆月,自然会期盼与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月亮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含有家人团聚的意思。 三是根据“月”来命名: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在古代,拜月是中秋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女子多希望通过拜月来祈求“貌似嫦娥,面如皓月”。一般来说,拜月仪式由女子主持,在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因为只有女子可以祭月,所以又称为“女儿节”。在《辞源》中就记录着“中秋也叫女儿节”。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为“花朝”,与之相对应,又将八月十五称为“月夕”,所以,中秋节又称为“月夕”。三、中秋节习俗 从上述的各种别称,也可以看出中秋节的相关习俗。这里总结一下,在说明一下吃月饼的来历。 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主要是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等全国性习俗。此外,各个地方也有些特有的习俗,比如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也是一项盛事。江南一带有制灯船的习俗,湖广带则有燃灯的习俗。 中秋最大的习俗应该是吃月饼了。你知道吃月饼的来历吗?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元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相传,中原广大人民在元人的残酷统治下,生活非常痛苦。朱元璋想要联合反抗力量举行起义。但官兵搜查严密,消息无法传递出去。 他的谋臣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让人做一种饼,把“八月十五起义”的字条藏在饼里,再让人分头传到各地的起义军手里,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起义。 推翻了元朝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就在八月十五吃月饼,这个习俗也就传了下来。

12,中秋节俗称什么节

中元节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13,何为中秋 在古代中秋节又有哪些称呼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扩展资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文章TAG:中秋节别称中秋中秋节别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