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巡检,从九品,清朝在各州、县的关隘、渡口等要冲之地,设一个巡检司,掌管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事,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基层派出所。清政府自1895年编练新军起,所有各镇均采用德国操典,配备新式步枪和火炮,每镇(师)定员一万二千五百人,全部新军兵额计十三万余人。
1、辛亥革命期间清朝有多少兵力?当时清朝有多少人口?
清政府自1895年编练新军起,所有各镇均采用德国操典,配备新式步枪和火炮,每镇(师)定员一万二千五百人,全部新军兵额计十三万余人。另有姜桂题、张勋、倪嗣冲等部,均为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剩余的旧巡防营编制的毅军,装备不如新军,全员计四万余人,共十七万余人,其中袁世凯所谓的北洋六镇总计七万余人。
由于革命爆发后,各省新军先后独立,清政府的实际兵力,主要是北洋六镇、禁卫军和四万余人的巡防营,再加上二十镇、二十三镇(奉天、吉林),共十三万九千余人,其编制和主官大致如下图所示至于人囗,有不同数据。还有一个数据来源于赵文林、谢淑君所著的《中国人口史》,1912年全国人口共计409613891(除西康、绥远、察哈尔、热河),
2、清朝县衙门有多少官员?
清朝县衙门有多少官员?一,知县,是清朝最小一级地方官正职官员,一般是正七品,京县知县是正六品。有人考证,还有正五品知县,知县人称“太爷”或“大老爷”。三年一任,这里解释一下知县和县令的区别。一是知县和县令出现的时期不同,称呼不同,知县的称谓比县令出现的时期晚。秦朝统一以后设县,一般称为县令,宋朝时,开始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到各县进行治理,被称为“知县事”,简称知县。
二是职责范围不同,知县可以自己任命僚属,随意选拔推荐人才,发布政令,赏罚、司法与监察,有专治权。县令则是坐堂审案,征收钱粮,劝课农桑,三是职位本质不同,知县是朝廷委派到地方的官员,而县令则是由地方政府提拔起来的官员。按照清朝官制,县官下面一般设有县丞、主簿、典史、巡检、驿丞、闸官、税课司大使、仓大使、河泊所大使、医学训科、阴阳学训术、僧会司僧会、道会司道会等官吏,
二,县丞,正八品,(京县则为正七品),统称“左堂”、“二公”、“少尹”等,人称“二老爷”。汉代时,县丞主要职责是文书,清代时,相当于副知县,类似于现在的副县长,与主簿一起协助知县,分掌一县之粮马、税收、户籍档案、巡捕、文书等事务。县丞一般由举人、恩贡、拔贡副贡考取后任职,也有极个别进士出身,由于得罪上司,降为县丞者。
县丞有自己的办公衙署,每县是否设置县丞,设置人数多少,与该县的大小有关,有些事务繁多的县设几个县丞,而有些事务简单的县一般设置一个县丞,也可以不设县丞,县丞的任免,归吏部负责,县令没有权力管。除了要协助县令处理公文,还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尽管是个基层小官,但县里很多大大小小的事,县丞直接就办理了,不必经过知县。
三,主簿,正九品,同样是知县的副职佐官,相当于是现在的副县长,人称“三老爷”,他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税收、行政,四,典史,也叫典吏,以前朝代曾经叫县尉,品级为未入流,掌管一县监察狱囚之事。假如一个县比较偏僻,事务不是太多,便不设县丞和主簿,县丞和主簿的职能,也就由典史一人兼管了,我个人感觉,这个典史,类似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兼监狱管理部门。
五,巡检,从九品,清朝在各州、县的关隘、渡口等要冲之地,设一个巡检司,掌管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事,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基层派出所,六,驿丞,品级为未入流。管理各驿站,掌管邮件传递及迎送过往官员之事,相当于现在的邮政局以及下设可以住宿的招待所管理员,七、闸官:品级为未入流,掌管各个河流堤坝的闸口、存储水量、泄洪、开闭闸门等事宜。
相当于现在的水库管理人员,八、税课司大使:品级为未入流,掌管税款的征收。九、仓大使:品级为未入流,掌管仓库的保管与守卫,十、河泊所大使:品级为未入流,掌管征收渔业税,十一、医学训科:品级为未入流,为一县之医官,相当于现在的县医院院长,十二、阴阳学训术:品级为未入流,掌管观察星相,类似于现在的天文观察站,或气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