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宝坻区 > 天津市姓姜多吗,天津人姓什么的多

天津市姓姜多吗,天津人姓什么的多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08 12:06:40 编辑:天津生活 手机版

1,天津人姓什么的多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於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天津人姓什么的多

2,哪里地区姜姓比较多姜姓的名人有哪些姜姓的渊源

姜姓的由来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求采纳

哪里地区姜姓比较多姜姓的名人有哪些姜姓的渊源

3,姜姓有多少人口姜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姜的名义: 姜,是一种家畜。古时候用羊作牺牲,为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供品。引申为吉祥。姜是一象形字,像羊头和四足、尾之形。在甲骨文中姜与羌构形相仿,都是与羊有关的特殊字。以羊为图腾的氏族,后来称之为羌人。《说文》注解:男羌为羌,女羌为姜。可见姜的本义是女性羌人,这姜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来说,也反映了上古时期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的一种痕迹。姜人长期滞留过或定期放牧的地方、河流就称为姜地、姜水,最终出现姓氏姜。 姜姓的起源与演变: 姜姓出自神农氏。相传少典娶有蟜氏女生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后裔吕尙,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齐,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夏商以来,炎帝的姜姓后裔在西周初有齐、吕、许、申等十几国。因姜姓源自西北高原,留于陕西宝鸡、陇县一带入戎狄的史称姜戎,后来逐渐东移,到春秋中期迁晋南,附晋。齐国是姜姓后裔中最强大的一支,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因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多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另支姜姓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汉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姜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南北朝梁国的武兴姜氏为氐族大姓;北魏的雍州蜀族也有姜姓;北宋吐谷浑部中的羌人中也有姜姓;清朝满洲人有姜姓,世居沈阳,其先来自汉民,入旗满化,清朝中逐渐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姜姓汉族,另有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集体改姓姜氏。因此,当代汉族姜姓的成分中由外族加入的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了原炎帝后裔姜姓的数量。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融入外族成分最多的姓氏之一。 历史上姜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甘肃和山东地区。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迂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姜姓望族。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重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姜姓进入闽粤地区。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异军突起。最终形成西部四川、东部山东、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 宋朝时期,姜姓大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河南、广东,这四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姜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豫、苏浙、广东三大块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姜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7%,为明朝第七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姜姓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这三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陕西、福建、江西,这三省的姜姓又集中了19%。浙江省的姜姓人口约占姜姓总人口的26%,为姜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姜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姜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全国形成了浙苏、山东两大块姜姓聚集中心。 当代姜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姜姓的人口已达到46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姜姓人口由2 5余万增到了460多万,增长了18倍多,姜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姜姓人口呈直线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六省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南、河北、浙江,这五省的姜姓又集中了22%。山东是姜姓第一大省,约占姜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豫、东北三省两块姜姓聚集地区。在600年期间,姜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而且向东北的移民成为重要的流向。 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50)表明: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山东东部,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7%,居住了大约43%的姜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北东部、京津、豫鄂大部、皖苏浙、湘赣闽北部、广西北段、贵州、四川西部、重庆东南、甘肃西南、青海东南,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9%0.5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9%,居住了大约35%的姜姓人群。a-323/ 姜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姜姓的郡望主要是天水。姜姓的重要的堂号有稼穑、渭滨。稼穑堂号典出神农。传说神农氏教民种庄稼,种庄稼古称稼穑,神农氏以姜为姓,为怀念神农的功德,故以此为堂号。渭滨堂号典出姜子牙。商末,姜子牙胸怀大志隐居于渭河边上,垂钩钓鱼,等待英主。周文王遍访贤良,在渭河边上遇到了姜子牙,并请他担任宰相,姜子牙助周灭商,开创了周家八百年基业,后人为此以渭滨为堂号。 楹联 重要的姜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孝征跃鲤;迹溷牧羊。 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出郊祀襟,帝妃履武;永巷待罪,周后称贤。 孤忠天植,缵茂绩于伏龙;大孝神侔,幻奇灵于跃鲤。 天序有伦,自昔一衾常棣乐;水源在渭,于今远派竹林香。 家训格言 姜宸英,清浙江慈溪人,工诗能文,精书法,尤其妙行草书。70岁高龄时考上进士,官授编修和顺天考官。他以自身的经历和毅力要求子女,会学习,持久学习,到老还得学习。其《与子侄论读书》一文是最有代表性的,他强调:读书不须务多,但严立课程,勿使作辍,则日积月累所蓄自富,且可不致遗忘。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姜姓历代名人119名,占总名人数的0.2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二位;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5%,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五位;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8%,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姜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7%,排在第七十四位。 历史上姜姓的重要人物有:西周大臣、齐国始祖姜尚(姜子牙);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唐朝宰相姜公辅、姜恪;南宋词人兼音乐家姜夔,名将姜才;明朝画家姜立纲;清朝文学家姜宸英;当代化学工程学家姜圣阶,中医学家姜春华,语言学家姜亮夫,出版家兼翻译家姜椿芳。 姜姓血型: 姜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2.3%,A型占28.6%,B型占29.8%,AB型占9.3%。

姜姓有多少人口姜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4,姜姓来源多少年代分布哪个城市

姜姓起源有三:1、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居地姜为姓。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侗、瑶、彝、蒙古、土家、保安、白、俄罗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炎帝。姜姓出自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陕西岐山之东,源出岐山),以居地命姓为姜。炎帝是姜姓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以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的齐国,其创立者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由伯夷建立的吕国,在公元前六七八年被楚国所灭,由姜尚建立的齐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被秦国所灭,在吕齐两国被灭亡后,其子孙都有以姜为姓的,他们尊炎帝为姜姓的得姓始祖。繁衍播迁姜姓,自夏商以来,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移入陕,公元前六三八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几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源地,而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汉初,居住在河南、山东的姜姓发展为关东大族,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姜姓被迫徙关中,遂居天水,此际,姜姓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东汉末及三国,有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姜肱盛于江苏沛县,天水一支的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于天水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直至唐代,天水仍是姜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并从中派生出九真(今广西、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带)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姜姓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明朝洪武年间,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泉州龙溪县红豆乡,并于此发迹,其后世子孙又有由此移居于广东陆丰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其十一世孙姜朝凤于清乾隆二年(一七三七)移居台湾,此期姜姓纷纷向中国南部闽、粤迁徙,而渡海到台湾者,又以来自粤籍居多。当然不乏移居海外者。如今,姜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姜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三。郡望堂号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宗族特征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4、姜姓字行辈份严谨有序。据一九一七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谱》所载,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历史名人:姜尚(姜子牙、太公):吕国(今河南南阳)人,一说汲县(亦属河南)人,属东夷族,一说属羌族,西周初年的军事家、政治家,周文王、周武王的得力谋臣,他足智多谋,灭商居功至伟,以功封于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国君,相传曾作兵书《六韬》。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姜维: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本为魏将,后归蜀,深得诸葛亮信任,任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魏军攻蜀,他死守剑阁,蜀主刘禅降魏,他诈降,企图反魏复蜀,事败被杀。姜夔: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一生未仕,其诗初学黄庭坚,后深造自得,为杨万里所称,词尤有名,精音律能自度曲,又擅书法,有《白石道人歌曲》、《琴瑟考古图》、《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姜才: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南宋名将,以善战有名,后据扬州抵抗元兵,兵败被俘而壮烈牺牲。姜立纲:永嘉(今属浙江)人,明代书画家,曾写匾于日使,日使曰:“此中国惠我至宝也”。姜彭:江苏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第一,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姜宸英: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为江南三布衣之一。工诗古文,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予纂修《明史》,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姜宜:如皋(今属江苏)人,清代女书画家,善墨兰及竹石,工诗。姜思周: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姜炳璋:象山(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  迁徙分布 (1)、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辅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续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孙,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易为其他姓氏,姑且不论。夏商以来,姜姓,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显诸侯,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发源地,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金学孟曰:“其中一支西迁甘,史误为姜戎,其实为中原炎帝部落后裔”。  (2)、“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潘承祥语)”。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和封底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吕为姓。也有姜姓《左传-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为《左传》中第十五项用“通”记载之事):“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这些婚外恋活动,《春秋》载作“纯客观报告”状。如“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3)、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田和灭齐姜子牙后代西迁移西戎---姜戎一支,东渐入陕,公元前368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西汉以前,姜姓,其后代继续东归河南等地,不断繁衍发展,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西汉初,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西汉为充实关中人口,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关东大族迁至关中,姜氏望族被迫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遂世居天水(今属甘肃),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   (4)东汉末、三国---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后姜氏已有徙居到今四川者,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汉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发展繁衍中心(姜方语)”。两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乱,姜族纷纷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四川姜族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张友茂语)”。   (5)、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转汉中,入天水,继续融入姜姓发展繁衍中心地。便是蜀国北出汉中,西迁甘肃天水的那支,姜方为三国名将名臣----姜维后裔。其中天水姜维后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神翊后裔,为保血脉,继续远迁蛮荒之地,发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后沿海岸线西迁广西。   (6)、南宋末期---姜氏河南。姜方的先人,因忽必烈军团,远征大理国,姜族一部自广西北还中原故里---河南,融进当地姜族土著居民之中。明洪武年间---此支系继续在豫繁衍生息,复成望族。清---其一脉,就是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其一脉,迁往海岸城市青岛等地,暂居齐鲁境内。   (7)、其族人居小青岛,以捕鱼为生。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小青岛改名为“阿克那岛”。1898年夏,改名为“青岛百合”,或“百合绿岛”。姜先人退出该岛,去海岸内定居。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侵占了青岛,地名全换成日文名称。姜方曾祖父,因抗拒日本黑暗的殖民统治,而投身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牺牲。其祖父,于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一律将日文的名称改为中国的名称)前夕,“西返中土河南故地,形成现代姜方的河洛近祖(日不落语)”。当代,全国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东北、河南四大块姜姓聚集区。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5,姜姓族谱

姜姓-家谱文献 (2009-02-10 02:07:25) 标签:姜姓 文化 姜姓-家谱文献 姓氏略考-姜姓-家谱文献姜氏统宗谱:大唐姜公辅勒修天水郡古谱,敬义堂存本卷首上下两册,为姜氏宗亲网收藏。姜氏统宗谱:鄂州市七修68册,寅清堂,姜氏宗亲网收藏两套。 家乘谱牒:涟源上林姜氏六修族谱二十九卷,首四卷,(民国)姜鼎卿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续修家谱上、下卷,(清)姜克昌续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天津姜氏家谱六卷,(民国)姜宝堃重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天津石印本六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徐锡思纂修,姜时财主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民国)姜焕文重纂,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亭乡姜坡村。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民国)水链重纂,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水亭乡西姜村。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村。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清)钱登云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民国)姜学翁、姜连鸿重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首二卷。现收藏在浙江省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清)姜丹书纂,姜景华续增,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清)姜柱等增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明)李建中纂,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山东省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姜世棻编次,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现收藏在山东省烟台市图书馆。姜氏家谱不分卷,(清)姜国璜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姜继宗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怀此山房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民国)姜佑驽等续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太湖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民国)姜荫森等纂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七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丹阳腾村姜氏族谱四十八卷,(民国)姜可生总纂,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余庆堂铅印本四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丹阳《滕村姜氏族谱四十八卷,(清)姜荣铨纂修,清光绪五年余庆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上册,第四十五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丹阳腾村姜氏族谱四十八卷,(清)姜定保纂,清宣统元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第六卷下册、第十一卷、第十四卷、第十六卷上、中册、第二十二~二十三卷、第三十一~三十二卷、第四十三~四十八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江山嘉湖姜氏宗谱,(民国)姜宗义等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六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五~三十三卷、第三十七卷、第三十九~四十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江山嘉湖姜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十六卷、第十八卷下册、第三十四卷、第三十六~三十七卷、第三十九卷、第四十一卷、第四十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江山潭源姜氏宗谱十八卷,(清)姜翟南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十一卷、第十三卷、第十六~十八卷。江山潭源姜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今仅存第四~九卷、第十一~十九卷、第二十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江山丽川姜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十二~十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武进西林姜氏家乘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姜浚泉等纂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长沙姜氏合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森阴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卷之一册、第八卷,第二十六卷、第二十九卷、第三十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金华姜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享典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泰兴延令姜氏重修宗谱,(清)姜一彰主修,李青迁纂辑,清光绪十六年乐颜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莱阳姜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七~二十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湘阴姜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清)姜狱生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湘阴姜氏族谱五卷,首一卷,(清)姜狱生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湘潭中湘姜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敬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湘潭中湘姜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敬义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三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遂安姜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康熙年间刻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十六~十九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二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遂安渭川姜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姜名幸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遂安姜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姜名凰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八卷、第十卷、第十三~十四卷、第二十二卷、卷首、卷末。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遂安姜氏宗谱,(清)姜学昭等纂修,清咸丰七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今仅存第七卷、第十卷、第十二~十四卷、第二十二卷、卷末。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遂安新定渭川姜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姜修广等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今仅存第一~七卷、第九~十二卷、卷首、卷末。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遂安城西芮坂姜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姜宝书等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遂昌昌坪姜氏家谱三卷,著者待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鄞县鄞东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陈军鹏等纂,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凰林姜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贻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姜氏十修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姜柳堂等修辑,清光绪二十三年云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七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浙江余姚姜氏世谱十集,(清)姜联福等纂,清咸丰四年余姚敬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姜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一卷。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姜氏族谱六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姜氏族谱六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八年天水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5648【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清)姜克昌续修清咸丰四年(1854)续修钞本 二册河北大学5649【天津】姜氏家谱六卷(民国)姜宝堃重修民国二年(1913)天津姜氏石印本 六册美国5650【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清)徐锡思纂修 姜时财主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活字本 四册历史所5651【江苏扬中】姜氏挂谱白布一幅江苏扬中县5652【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六卷(清)姜之珑编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六册浙江图注:姜氏世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5653【浙江馀姚】姜氏世谱十集(清)姜联福增修清咸丰四年(1854)馀姚敬胜堂木刻本浙江奉化县文管 美国注:谱始修於宋乾道五年。5654【浙江馀姚】姜氏世谱不分卷(民国)姜锡桓纂修民国六年(1917)敬胜堂活字本 十二册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浙江图 浙江馀姚梨州文献馆5655 【浙江鄞县】姚江姜氏追远世谱八卷首一卷鄞东梅墟姜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陈运鹏 何锡冕等纂修民国十八年(1929)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天一阁5656【浙江慈溪】慈东青林姜氏宗谱七卷首一卷(民国)姜惠富等修民国二十年(1931)崇本堂木活字本 六册美国5657【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民国)周孝咸重修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浙江象山县文管5658【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姜炳璋 姜森重修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敬德堂稿本 一册浙江图5659【浙江嵊县】姜氏世谱十二卷姜松年等续修民国六年(1917)活字本 十二册吉林大学5660【浙江兰溪】横塘妻氏宗谱□□卷(民国)丁淼源重纂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三册浙江兰溪县圣山乡注:初纂於明嘉靖三十七年。5661【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四卷(民国)姜焕文重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浙江兰溪县水亭乡姜坡5662【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民国)水链重纂民国三十年(1941)木刻本浙江兰溪县水亭乡西姜5663【浙江兰溪】风林姜氏家谱二十卷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刻本浙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5664【浙江常山】姜氏宗谱不分卷(清)钱登云六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5665【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民国)姜学翁 姜连鸿重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桥亭村扁柏树底5666【浙江常山】姜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民国三十一年(1942)木刻本浙江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注:首修於明百历四十一年。5667【浙江常山】南洲姜氏宗谱□□卷浙江常山县新昌乡彤坑村(存首二卷)5668【浙江黄岩】黄城姜氏家谱六卷(清)姜丹书纂 姜景华续增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禅来经草堂木刻本浙江临海县博5669【安徽桐槭】姜氏支谱六卷(清)姜万林 姜怀珍等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松柏堂木活字本 六册日本 美国5670【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十卷(清)姜显名等重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馀庆堂活字本 十册北图5671【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清)姜世俊序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钞本 一册台湾5672【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民国)姜璜主修 姜国栋编辑民国十六年(1927)敦本堂活字本江西档(存首一卷)注:书口题《姜氏德立合谱》。5673【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清)姜舜龄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木刻本黑龙江绥化市档5674【山东】昌邑姜氏族谱五卷(清)姜以锋重订六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木刻本山东昌邑县东家乡前张戈庄村5675【山东牟平】姜氏系谱三十卷(民国)姜瑞珍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山东烟台市图5676【山东】莱阳姜氏族谱十一卷(清)姜柱等增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敦睦堂刊本 四册日本 美国5677【山东】莱阳南古城姜氏家乘□□卷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北图5678【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明)李建中纂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钞本山东金乡县卜集乡大姜村5679【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姜世棻编次民国十四年(1925)石印本山东烟台市图5680【湖北汉阳】姜氏宗谱□□卷(民国)姜德 袁汉丞等纂民国三十二年(1944)姜氏宝璜堂木活字本武汉图(存卷首)5681【湖北新洲】姜氏宗谱七卷首四卷(民国)姜绍熊 姜传绪四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铜字本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朱杨材注:清乾隆六十年创修。5682【湖北新洲】姜氏宗谱四卷(民国)嘘云三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湖北新洲县硕岗乡5683【湖北】竹溪姜氏宗谱十八卷(民国)占章杏重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姜家村5684【湖南长沙】萋姓十修族谱三十四卷(清)姜淇珊 姜苟香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云磬堂活字本历史所 河北大学注: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始修。5685【湖南宁乡】宁邑姜姓续修支谱□□卷清乾隆五十九年(1796)刻本湖南图(存卷2)5686【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清)姜光汉修 姜呜冈 姜汤他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孰乐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1)5687【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清)姜良治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孰乐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26)5688【湖南宁乡】姜姓族谱□□卷清道光十七年(1837)活字本湖南图(存卷末)5689【湖南邵回】姜氏四修族谱□□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姜春城纂修清咸丰七年(1857)敦伦堂刻本湖南图(存卷1、首、末)5690 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清)姜世名编辑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活字本 四册北图5691 姜姓九修族谱四十二卷首一卷尾二卷(清)姜氏合族公撰清同治六年(1867)云磬堂活字本 三十三册北图5692 姜氏家谱不分卷(清)姜国璜纂修清钞本北图5693 龙砂姜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姜继宗纂修民国十七年(1928)怀此山房活字本 六册北图5694 天水郡姜氏宗谱十五卷首二卷(民国)姜佑驽等续修民国二十五年(1946)活字本 十七册北图 二、 家乘谱牒: 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浙江余媱·姜氏世谱十集 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一卷末一卷 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兰溪·横潭姜氏家谱卷 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安徽桐城·宛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湖南长沙·姜姓十修族谱三十二卷 姜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姜 开阳姜氏族谱 善庆堂 姜 姜氏世谱 获胜堂 姜 姜氏世谱 敬胜堂 姜 姜氏宗谱 * 姜 姜氏谱 天水堂 姜 姜姓续修族谱 孝友堂 姜 姜姓十修族谱 云声堂 姜 开阳姜氏族谱 善庆堂 姜 铜鞮姜氏宗谱 姜 开阳姜氏族谱 善庆堂 姜 姜氏谱 天水堂 姜 姜姓续修族谱 孝友堂 姜 姜氏宗谱 * 姜 姜姓合修族谱 森阳堂 姜 姜氏世谱 获胜堂 姜 姜姓十修族谱 云磬堂 姜 <南左所>姜氏家谱 * 姜 姜姓十修族谱 云声堂 姜 姜氏世谱 敬胜堂 姜 维扬泰州姜氏重修族谱
文章TAG:天津市姓姜多吗天津天津市津市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