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 > 宝坻区 > 三角视差法,三角视差法和周年视差关于测量恒星距离问题

三角视差法,三角视差法和周年视差关于测量恒星距离问题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5-04 18:08:02 编辑:好学习 手机版

1,三角视差法和周年视差关于测量恒星距离问题

1.同一个概念。 2.当被测天体位于北黄极时,视差是一个正圆。距离黄极越远,视差的椭圆轨迹约扁。赤道上的天体,视差是一条直线。为什么请仔细思考。 3.利用背景上视差很小的天体即可。比如遥远的星团、星系。观测恒星和它们之间位置的细微变化即可。

三角视差法和周年视差关于测量恒星距离问题

2,在什么情况下只能用三角视差法不能用直接测量法

三角视差法是一种利用不同视点对同一物体的视差来测定距离的方法。对同一个物体,分别在两个点上进行观测,两条视线与两个点之间的连线可以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根据这个三角形顶角的大小,就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高,也就是物体距观察者的距离。计算公式河内天体的距离又称为视差,恒星对日地平均距离(a)的张角叫做恒星的三角视差(p),则较近的恒星的距离D可表示为:sinπ=a/D若π很小,π以角秒表示,且单位取秒差距(pc),则有:D=1/π用周年视差法测定恒星距离,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恒星离我们愈远,π就愈小,实际观测中很难测定。三角视差是一切天体距离测量的基础,至今用这种方法测量了约10,000多颗恒星。天文学上的距离单位除天文单位(AU)、秒差距(pc)外,还有光年(ly),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过的距离,相当94605亿千米。三种距离单位的关系是:1秒差距(pc)=206265天文单位(AU)=3.26光年=3.09×1013千米1光年(1y)=0.307秒差距(pc)=63240天文单位(Au)=0.95×1013千米。

在什么情况下只能用三角视差法不能用直接测量法

3,请教三角测量法和三角视差法的区别

个人见解: 三角测量法是测量天体的“周日地平视差”,这个视差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所以它使用于很近的天体,范围是太阳系内部。 三角视差法测的视差,一般是半年的时间产生的,主要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因此测量距离范围较大。 光度法用于绝对星等测距,测出恒星的光谱推算出光度再推算出绝对星等,再测出恒星亮度,算出距离。
1.测量天体间的距离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本能,也是天文学上非常重要的课题(形而上学的内容,不再赘述)。2.长期以来,人类无法测定出太阳以外,其他恒星的距离(否则古希腊人,阿拉伯人,中国人早就测定了)。3.随着望远镜的发展,观测精度的提高,并且因为日心说的创立,为三角视差法打下了实验以及理论上的依据。前者可以测定更小的角度差,达到0.x″,这是肉眼的23″所无法比拟的。日心说的确立证明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我们能用的量天尺,从拘泥于地球到了地球绕太阳轨道的范围(1.2万千米-1.5亿*2千米),可以测量天体距离的尺度大大增加。为什么当年用这样的方法而不用其他方法?首先这种方法可以使用,原理简单而且直观明了。其次是当时也没有其他的方法,包括今天对于近距恒星最有力的测量方法,还是三角视差法。“会什么会有xx”,这类问题最难回答。上述内容,仅供参考。

请教三角测量法和三角视差法的区别

4,三角视差法

`````。`````````这行的。是被测恒星````/|\````````````/`|`\``````````/``|``\````````/```|```\``````。```O````。````这行的。是地球 0是太阳(百度喜欢消空格所以用`代替请无视)然后已知地球公转半径,所以可以用三角函数来进行计算
视差是日地距离相对于遥远恒星的张角,借用楼主的描述,就是“地球到恒星与太阳到恒星的夹角是视差角”。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初涉天文的时候也多次将两个概念混淆。天文奥赛决赛还专门出题靠这个概念。测定出某颗恒星的视差,利用三角函数就可以解出这个问题:tg视差=日地距离/恒星距离。视差已知、日地距离已知,计算恒星距离高中数学就能完成。
测量天体之间的距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天文学家把需要测量的天体按远近不同分成好几个等级。离我们比较近的天体,它们离我们最远不超过100光年(1光年=9.46?1012千米),天文学家用三角视差法测量它们的距离。三角视差法是把被测的那个天体置于一个特大三角形的顶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直径的两端是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二个顶点,通过测量地球到那个天体的视角,再用到已知的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的直径,依靠三角公式就能推算出那个天体到我们的距离了。稍远一点的天体我们无法用三角视差法测量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因为在地球上再也不能精确地测定他它们的视差了。
文章TAG:三角视差法三角三角视差三角视差法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