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高房价会让一部分买不起房而且租不起房的人放弃深圳;所以,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深圳的吸引力会慢慢变小。中科大辗转多地后南迁合肥,师资、设备流失大半,到1972年教授、副教授只剩十余人,中科大艰苦创业取得成绩殊为不易中科大发展过程历经磨难,也曾面临生死存亡之危。
1、中科大深圳研究生院怎么样?
首先跟你介绍一下中科大软件学院招生类型:工学硕士(有导师和补助什么的,跟着导师做项目发paper,一切跟计算机学院的一样);工程硕士(要交学费,分两年交),这种又分两类:a.传统的:研一上课,研二出去实习,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PS:实习是有不菲的工资的;b.联合培养:这类同学一般是在复试的时候提出申请,企业对你进行考核,过了,就是联合培养的同学了,这类同学的学费由企业出,毕业之后去企业工作,或研二去实习(具体看合同怎么说的,比如去广东某企业的,要求毕业去工作几年,当然待遇还是不错的;去深圳研究院的,貌似只要研二去实习一年就行了),在深研院其实跟在实验室差不多,有导师,跟着导师做东西,每月有补助,有点类似工学硕士。
2、深圳一些工厂都往旁边城市迁移,深圳转型成高新科技产业,未来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吗?
深圳的真正高科技公司只有华为、大疆,其它的都不敢说是高科技,中兴那么牛,被美国一制裁也是没招,深圳中考的升学率只有区区的百分之四十几,一半以上的人读不了高中,而且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了,不知道决策者们怎么想的,那么多人的子女读不了高中,谁愿意留下来?深圳的高房价会让一部分买不起房而且租不起房的人放弃深圳;所以,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深圳的吸引力会慢慢变小。
3、中国科技大学最初计划迁往河南,为什么会被河南拒绝?若中科大在河南,会有什么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恰好50周年60年前,中国科大肇启京华,“我们的学校如果能够说像一张白纸,那么就请把我们的学校办成最新最美的学校吧。”这段声音,是1958年9月20日时任校长郭沫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当时可能不会有人想到,中国科大在北京玉泉路19号只待了十余年。中科大辗转南迁这所一诞生就风华正茂的大学,在北京度过11载春秋后,辗转千里南下,
选址历经坎坷,河南因物资短缺、条件艰苦婉拒1969年10月,国内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受文革的破坏以及战备疏散的影响,北京重点高校纷纷外迁。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向科大传达了搬迁指示,搬迁选址却一波三折。校革委会分别派往河南、湖北、江西选址,但都遇到了困难,虽带有刘西尧的亲笔信,受到了河南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在南阳山区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汉路以西的南阳专区的唐河、新野一带山区、丘陵地带临时战备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们表示有困难。
选址人员回到北京,都表示这个地方没有条件,不能去,短暂落脚安庆,最终定居合肥直到安徽安庆首先接收了部分南迁师生,却最终因物资严重短缺难以为继。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见此局面,同中科院商议,决定将学校搬迁到省会合肥,在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1970年1月,中科院方面领导口在中科大在皖负责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会见了李德生,协商科大搬迁合肥的若干事宜。
对于科大迁皖,李德生指示:“安徽来了一、二十个单位,但都是找个基点,领导关系还在原上级机关;我们原来以为科大也是如此,现在情况更具体了,关系下放了;经过研究,安徽有困难,可考虑在合师院⋯⋯”由此,科大正式迁至合肥,在原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原北京玉泉路科大校址很快被铁道兵与海军部队占用,教室、实验室等也被改成了招待所、宿合。
中科大艰苦创业取得成绩殊为不易中科大发展过程历经磨难,也曾面临生死存亡之危,中科大辗转多地后南迁合肥,师资、设备流失大半,到1972年教授、副教授只剩十余人。学校还要不要办下去?在极其困顿的情况下,留守师生信念不灭,二次创业,磨砺出宝贵的“南迁精神”,学校成立砖瓦厂,师生自己挖土、烧砖、建房,时年已六十多岁的学部委员钱临照先生重登讲台,学校白手起家重建实验室,到1976年恢复科研项目近40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