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他自身的原因,但决定洛阳发展的更重要的因素是政策,更是领航人,洛阳曾经有了孙善武洛阳城市的框架拉大了一倍,城市的面貌才重新有了生机,好景不长,洛阳市委书记更换的太频繁了,走马灯似的,让洛阳发展趋于停止不前,李亚书记来了以后让我们又看到了希望,洛阳推出9十2发展战略,并成为省副中心城市,洛阳的大格局已经显现,市内区域的大交通布局已开始了运作,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紧锣密鼓地进行,环城高速提升加快了城市的发展节奏,区域内的断头路都将会变通畅,洛阳的高铁线建设也会发展的更快,空港也将会大的扩张,洛阳的大交通必将进一步迎来大发展,目前,洛阳将迎来发展的第二春天,天时,地理,人和已经具备,依托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依托雄厚的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依托洛阳的科技研发势力,依托洛阳的丰富的旅游资源⋯洛阳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
1、对于洛阳目前的发展,你怎么看?
洛阳虽为三线城市,发展空间却很大,洛阳科研院所十多个,加上河南科技,洛阳师范,洛阳理工这三个院校,科研力量强大。旅游业是洛阳强项,历史文化遗存量大,加上自然景点众多,如在省内联合郑州开封形成省内旅游圈,那将是更上一层楼,如果再有可能联合西安形成一个完整的夏至宋全面文化旅游带,洛阳旅游业更将兴旺。洛阳是一个老重工业城市,虽然存在没备老化,技术落后,人员庞大,但经过改制是有的老企业获得新活力,通过对有的企业进行改组获得新生,通过技术改造充满活力,为洛阳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作为中国著名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发展如何?你怎么看?
古都洛阳被落伍了。在历史长河中已近干涸,解放后,在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名下,将大型企业洛拖建于此地,之后又有众十个巨企在此建设,从而建立了洛阳的工业规模,要知道这十大企业可是共和国初期由苏联援建的填补空缺的项目,是中国工业的基石,一直到文革洛阳的GDP都高过郑州,改革开放后,郑卅在交通区位、省里重视,加上郑卅备力等方面强过洛阳,这四十年的发展超过了洛阳。
在中国,现形体制下,城市的发展有必然性与偶然性,所谓必然性.是省里重视,这很重要,这预示着财力和政策的倾斜。省里一直重点放郑州,举全省之力发展郑州,发展快是自然的,所谓偶然性是指首官的任用,任一个能力强的首官,那就发展快点,否则就慢点。总之在四大古都中,洛阳落伍了,但在地级城市中仍在前位,近期洛阳发展将快,偶然好象来啦!。
3、有人说四大古都中,只有洛阳发展比较慢,你怎么看?
四大古都中,为什么只有洛阳发展最慢,我觉得主要有三点因素1.转型未果进入新中国,洛阳在五十年代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时期,中共中央制定的“一五”计划主要内容为: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这“156项工程”(实际施工150个项目)中,有6个项目(一拖、矿山机械厂、轴承厂、热电厂、有色金属、高速柴油机厂)落户洛阳,使洛阳同兰州、西安、太原、武汉、湘潭、株洲等城市一起成为新中国中西部地区机械制造业的核心基地。
6项重点工业项目的落户,使洛阳市涧西和西工区一带的工业预留地成为工业企业的热土,1956~1958年,洛阳耐火厂、洛阳玻璃厂、洛阳水泥厂、洛阳棉纺织厂4家大型国营工厂落户洛阳。与此同时,为配合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截至1957年8月,还从上海、广州等地迁入17家工厂(洛阳单晶硅厂、洛阳机车工厂、洛阳制冷机械厂等),形成了以国家重点项目为中心,大、中、小企业相配套的工业体系,
还迁来了商店88家,这些商店组成的上海市场、广州市场等商业市场对洛阳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洛阳从那时起,便坐稳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的称号,更在1959年成为全国最强三线城市,在中西部GDP仅次于武汉,一时风光无两,可惜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时代远去,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洛阳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命运相仿,转型一直未成功,尤其是2005-2015年间,这十年被称作失落的十年。
在2005年洛阳GDP是襄阳和宜昌的两倍左右,可以说是遥遥领先,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从2016年开始,南阳、襄阳、宜昌均可与洛阳平起平坐,岳阳、衡阳、常德、芜湖与洛阳的差距日渐缩小,昔日霸气的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的称号早已不在,足可见洛阳的失落,虽从2017起河南自贸区片区落户洛阳,与加快洛阳河南经济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等政策红利加持下,洛阳重新焕发,一再经济提速,但是十年的失落的影响还是太过深远,不可能短时间就把这差距弥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