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何古代河北出的太监比较多”。冯玉祥,原籍安徽省巢县,生于河北沧州市,和明代不同,清代的直隶有直省之名,且设有布政使,成为了一个明确的省级行政单位,清雍正以后,直隶只有总督而裁撤巡抚,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很早以前曾经看过一篇介绍太监的文章。
1、明代官员薪俸低微,为何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这与朱元璋有关,明朝税赋是历代王朝最低的,朱元璋赤贫出生,知道人民疾苦,爱惜百姓。同时官俸之薄也是减轻百姓负担,“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明朝废除丞相只在朱元璋这个极为勤奋精力充沛皇帝手中实现,成祖时内阁权利已经与唐宋丞相地位相差无几,到了后期明内阁权利甚至大于历代丞相权利。明太祖在明初以建立一个尚武普及道德文化,公正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勤俭民富国强的中国为目的,这一目标基本达到了,中国向心力,和自信非常强大,如对外政策是强硬不妥协的,这一点贯穿明朝始终,
其强大在当时世界是无可匹敌的。明朝灭亡与中华文化无关,不是经济不发达,明朝衰落和经济发展及官员权利增加有很大关系,由于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风气日益奢侈,即使平民也超过自己消费水平进行高消费,储粮很少,后期北方自然灾害是引起北方大乱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内阁权利大,官僚集团维护本集团,本地区利益,对国家长远利益考虑不足,同时对政府中有识之士抑制土地兼并和征收商业税百般阻扰,由于官僚和举人,秀才本身免税,明朝财政日益紧张。
一方面明朝经济繁荣,但在国家应对灾荒和战争的财力严重不足,加上明中期有一个思想解放思潮,思想解放是对社会有益的,但是不可避免造成思想混乱,如王明阳、党争等现象,思想混乱一定程度造成对北方抵抗力弱,如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当时民众看待是为报君父仇。明末三响被评价为亡国之举,这是共识,明政府当然知道加派的危害,只是迫不得已,明末三大征,特别同日本打了七年,
明户部正常收入不过四五百万两,皇帝收入不过一百万两,只要节俭就能解决辽东边防上千万的问题吗?显而易见,三响加深人民负担,但明末赋税最重的是长江三角洲一带,其中苏州府最重占30%,为什么赋税最重地区没有造反起义。黄仁宇是目前对明代经济考察的第一人,十六世纪明帝国税收不超过总产量10%,这符合明藏富于民的基本国策,如果三响田地产量10%是2100万两的话,那2100万两是明田地产量10%,三响不过两三年,还不是全部摊入田赋,至少三百万两来自其他方面,实际很多地区税收完成率从来没超过80%,有的只完成50%,
2、为何古代河北出的太监比较多?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很早以前曾经看过一篇介绍太监的文章,说的是北方一个“太监之乡”的地方,看过之后让人感到失去完整人生的残忍和恐怖。朝廷最初在小太监的选择上是比较严格的,除了要有一定的文化底子及身体健康外,还必须是眉清目秀,聪明乖巧,懂得看眼色行事,会做事,做这个职业也是封建社会里贫苦人家出于无奈,为了生存不得已之举。
其中也有看到或听到的乡里乡亲中成名太监光彩辉煌的一面,认为这是一条生存之路甚至是飞黄腾达的机会,确定了做太监后的阉割过程是非常残忍甚至恐怖的。当时施术者的阉割工具比起当今(乡下劁猪)是非常落后的,通过简陋的消毒,固定好的被术者还要和施术者配合一致才能完成最初的阉割,在度过阉割后的保养恢复期才能知道阉割的成功与否,
阉割后的“物件”保存是很隆重很原始甚至有点祭祀仪式的意味。经过防腐处理后的“物件”被家人敬放在房屋建筑的主梁处,直至被术者亡故后与主人同时入葬,以示其身体的完整恢复,至于“为何古代河北出的太监比较多”?老漁以为,从最早,最成功的太监,做过秦二世的丞相赵高算起,一直到伺候过端康皇太妃和“皇后”郭布罗·婉容的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太监始于斯止于斯。